中國詩學聯盟暨“中國詩學高等論壇”啟動系列活動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舉行
2023年6月21日至6月23日,“中國詩學研究中心(院所)協同合作聯盟”暨“中國詩學高等論壇”啟動系列活動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隆重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暨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詩學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代表性學者以及特邀評論家等等70余人參加了活動。“中國詩學聯盟”由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和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由全國20余家詩學研究機構所組成,是一個致力于中國與世界、古典與現代詩及詩學協同合作研究、相關信息共享的學術共同體。
啟動儀式于6月22日上午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博物館二樓報告廳舉行,由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主辦。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孫基林教授主持啟動儀式,孫基林教授介紹了中國詩學聯盟成立的初衷、組建的過程以及運作模式、建設構想。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青島研究院院長方雷教授梳理了詩學研究在山大“文史見長”傳統中的重要價值,認為詩學聯盟的成立是全國詩學研究力量的聚合,必將極大地推動中國詩學的發展,助力山東大學“文史見長”傳統的賡續和發揚光大。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張福貴致辭,向詩學聯盟的成立表達祝賀,并期待聯盟引領新的詩學研究高潮、產出引領性學術成果。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清華,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分別通過信函文字、視頻等形式表達了對中國詩學聯盟成立與未來發展的殷切期待。《詩探索》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吳思敬教授在致辭中高度贊揚山東大學近年來的詩學研究,對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大力推動、策劃和籌辦中國詩學聯盟以及詩學高等論壇表示感謝,對詩學聯盟合作機制、運轉方案以及研究計劃等提出了具體規劃。孫基林教授宣布詩學聯盟集體決議,授予謝冕先生為中國詩學聯盟終身榮譽主席,聘請吳思敬教授為中國詩學聯盟首屆輪值主席。吳思敬和張福貴共同為中國詩學聯盟揭牌!
正值端午佳節,啟動儀式結束后,“共赴山海,朝向未來”——一多端午詩會拉開帷幕,詩會由中國海洋大學一多詩歌中心主任于慈江教授整體策劃,誦讀作品融進許多山大經典元素,同學和老師們的深情朗誦,引發陣陣掌聲和感情共鳴。
隨后,舉辦了中國詩學高等論壇系列活動。6月22日下午,“詩學高等講座”在青島校區圖書館以線上線下方式同步展開。首場講座主題為“五四白話新詩的四川文獻”,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李怡教授主講,山東大學榮聘教授、莫言與國際文學藝術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張志忠主持,劉福春、呂周聚、方長安、向天淵、簫風、張立群等六位教授對談。李怡以早期四川詩人葉伯和的詩歌文獻問題為例,詳細辨析了新詩研究的地方路徑問題,認為地方性詩歌文獻的系統整理與闡釋,是新詩研究的重要維度。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對話和并進,形成了現代中國詩歌的整體格局,“地方路徑”有望打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的可能。對談嘉賓從文獻的挖掘整理思路、史料運用的理論與方法、史料轉向與當代詩歌批評的關系、文獻發掘與詩歌史書寫新視野等問題展開熱烈的研討對話。
第二場講座主題為“走出‘三個世俗角色’之后”,由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駐院專家、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趙思運主講,東南大學現代漢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珂主持,莊偉杰、譚五昌、趙黎明、姜玉琴、韓嘉川、南鷗等學者、詩人對談。趙思運從韓東《三個世俗角色之后》對詩人“政治”“文化”“歷史”等三個世俗角色的論述入手,有感于文學研究越來越趨向于歷史化,現當代文學越來越重視版本、年譜、史料與文獻的挖掘與考證,有人提出警醒:文學研究越來越遠離了文學性。由此延伸到了詩歌創作的“歷史化”和“文學化”之間的張力關系。對談嘉賓就詩歌與語言的關系、“詩到語言為止”、新世紀詩歌批評的癥候、當代詩歌的文化內涵等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6月23日上午,舉行了“批評家論壇與對話”活動,來自全國各研究機構的詩歌批評家與特邀青年批評家、詩人,分別圍繞“九十年代詩歌的返場與祛魅”和“‘未來詩學’的形式、動力與質料”兩個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首場討論由山東大學王東東副研究員主持,一行、王子瓜、李章斌、馮強等批評家在線上、線下作了內容充分的觀點闡述。王東東認為,盤峰論戰以來,中國詩歌界沒有實質性的詩學推進,而“90年代詩歌”本身也是由詩人和學院派相互配合所造成的詩歌史和學術史概念,當代的詩歌批評與研究需要對“90年代詩歌”進行歷史化。對90年代的詩歌的重構、解構乃至重述,同時做出價值判斷和詩學建設有助于對“未來詩學”或“世紀詩學”的建構。一行以“重審90年代以來的日常生活詩學”為題目,提出了“當代詩的絕境與危難”,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90年代以來詩學觀念缺乏創造性更新所造成。不少學者和詩人認為“漫長的90年代”延續了接近30年,但90年代詩學的全貌尚未充分呈現,同時也沒有受到全方位反思。
第二場討論由山東大學亞思明教授主持,張偉棟、譚五昌、張光昕、曹僧、辛北北、劉潔岷、孫基林等詩學批評家及學者參與發言和對話。亞思明表示,論壇的上半場是基于1990年代詩學的“破”,而下半場則是對新的詩學的“立”。張偉棟認為,當代詩必須開創新局面,破除當今的歷史局面,這并非個人的意識,而是時代對于破除90年代詩歌的不可能性包括對未來造成的阻礙的要求。張光昕認為,90年代詩歌存在兩組矛盾,一是詩人、寫作與詩學中充斥著權力的思維與無權力者的權力的矛盾,二是詩的內容被退回為散文的內容,加上散文的形式,這是非詩的。只有走出“90年代”,再走進“90年代”,才能破除這種主體性幻覺、走向未來。大家認為本次論壇提供了獨特的現代詩歌批評景觀,但在批評的形態上仍然有較為務實的空間有待填充。這次以青年批評家為主的論壇對年長一些的批評家也有很深的觸動,譚五昌認為本次青年批評家論壇有三個關鍵詞: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建構意識,它們為論壇注入了思想活力。劉潔岷認為,“90年代”是學術概念,而非九十年代詩歌的真實情況,詩歌沒有絕境,走進絕境的是學術,未來詩學是群體的覺醒。
批評家論壇和對話結束后,孫基林教授主持了此次啟動活動閉幕式。作為中國詩學聯盟首屆輪置主席,吳思敬教授發表總結致辭,宣布聯盟決議并對近期工作做了布署:“中國詩學研究中心(院所)協同合作聯盟”簡稱“中國詩學聯盟”,秘書處設在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孫基林教授擔任中國詩學聯盟秘書長,李怡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各研究機構為理事單位,機構負責人或代表性學者為學術委員會委員;聯盟將統籌運作全國系列詩學研討和論壇活動,出版《中國詩學聯盟通訊》等。閉幕式最后,吳思敬教授鼓勵詩學理論批評家們尤其青年批評家應致力于詩學研究事業,專心學術,不計名利,葆有獨立品格,力爭站在學術前沿和第一線,爭取國際話語權。并希望全國各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和支持中國詩學聯盟工作,共謀詩學研究協同合作大業。(文、圖/常泰寧)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