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風吹到南國
忽培元
首先感謝廣東朋友的熱情與厚愛。西北的黃土地,是我生命的搖籃、情感的依托與思想的源泉。我在陜北延安的土窯洞里出生長大,陜北人民用小米飯和各種民間藝術,用紅色革命故事養(yǎng)育了我。我總想著要回報黃土地的養(yǎng)育之恩。這是我拿起筆寫作和繪畫的初衷,也是我一直以來堅持文學與書畫研習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所在。
歷史反復證明貌似貧脊的陜北深厚古老的黃土地,最適于孕育英雄、滋養(yǎng)強大豐富的人文精神。延安原名膚施,其中隱寓著一個凄麗的傳說:一只受傷的餓鷹飛來,延河邊修行的高僧割下肌膚喂它,并用山泉為之療傷。雄鷹康復后遠飛而去,就像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成就了建國偉業(yè)。誰能夠想到,在美國記者斯諾眼里,干旱貧脊到“不適于人類生存”的西北之一隅陜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竟然暴發(fā)了那么一場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革命斗爭,產(chǎn)生了李子洲、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馬文瑞等一大批與史同在的革命志士,建立了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jù)地,并且在中國革命最艱難困苦的關頭,為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率領的長征到來的疲憊至極的中央紅軍提供了一個必不可少的落腳點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成為了解放戰(zhàn)爭的總后方。從此以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解放的偉大斗爭,出現(xiàn)了一個重大轉折。參與了這場偉大革命運動的萬千陜北父老鄉(xiāng)親,是我生命中最值得敬仰的人們。于是從二十多歲開始我決心用文字和繪畫記錄歷史塑造藝術典型。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年代,我們的前輩創(chuàng)造了奇跡,但轟轟烈烈之后,一切都很快沉寂下來。了解和記錄下他們的艱苦生活和慘烈斗爭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訖今為止,我所有的文字和畫作都是在努力完成這項工作。我知道自己是平凡無奇甚至很幼稚浮淺,但我堅持這么做,是想提醒人們關注和學習歷史,賡續(xù)紅色血脈,讓我們的后代子孫不至于忘記來路,迷失自我、失去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由于能力和才氣有限,我也許只能表達一種真實姿態(tài),發(fā)出幾聲由衷吶喊。再此感謝大家對我的寬容和鼓勵,感謝楊杰祥先生、李琰先生以及所有臺前幕后朋友對展事的支持和付出。我將繼續(xù)努力,爭取不負時代與年華。
忽培元
2023年8月11日于廣州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