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雙語版“大運河詩歌叢書”盛澤研討會在蘇州順利舉行
2023年9月16日,漢英雙語版“大運河詩歌叢書”研討會在蘇州市盛澤文化中心北塔詩歌文化工作室成功舉辦。
研討會由山西《當代詩人》雜志主辦,由北塔詩歌文化工作室協辦。
秋雨溫潤下的盛澤有著江南特別的情愫。全國近五十名詩人從數百里甚至是千里之外,相約而至盛澤,共赴這一場全國矚目的詩壇盛會,分享創作經驗、探討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當代詩人》雜志主編畢福堂做了熱情又簡短的致辭。他說:“我有幸參加北塔主持的‘大運河叢書分享會’,這是此次采風活動的另一重要環節和收獲。該叢書收錄了黃亞洲、伊甸、北塔、曉弦等幾位書寫大運河的詩集,對于我們的此番采風寫作有很大的啟發。我過去只知道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了幾千年的歷史,拉動了古中國乃至今天南方北方的經濟,是華夏神州源源不絕的發展大動脈。但以一套詩叢的方式謳歌大運河的興衰、繁華與困厄,奮進與拼搏,而且還用了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在這方面,北塔他們開了先河。單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對這套叢書點個大大的贊!為詩人們骨子里的愛國情懷點個大大的贊。今天的大運河詩叢研討會給了我們一個珍貴的機會,讓我們不僅僅是大運河的游客,更是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能夠以詩歌的方式來表達對吳江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敬意。這讓我們的心情愉悅而激動。最后,我要衷心感謝北塔組織這次研討會,給了我們這個寶貴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大運河,感受它的魅力。希望我們今后能夠繼續保持這種親近自然、熱愛詩歌的心態,共同傳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
本次研討會得到了吳江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區委副書記韋國嶺先生在研討會上暢談了大運河與吳江,特別是盛澤源遠流長的關系。他說:“首先,我要強調吳江區與大運河之間的緊密聯系。不論是從京到杭,還是從杭到京,盛澤都是必經之地。大運河貫穿吳江,這條歷史悠久的水道不僅僅是交通干線,更是文化的傳承之路。吳江的大運河畔曾經孕育了許多文化巨匠,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創作了許多美妙的詩篇。我們可以回顧那些流傳千古的佳作,其中不乏吳淞江和運河交匯的壯麗景致、垂虹橋畔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大運河孕育了這座城市,也孕育了吳江區的文化底蘊。其次,我要由衷地感謝在座的各位詩人,感謝你們不辭辛勞,為傳承和弘揚運河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你們的詩歌是大運河文化的生動寫照,是吳江的文化寶藏。我衷心歡迎各位常來吳江,探尋更多創作靈感,用筆墨將這片土地的美麗與歷史傳揚開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吳江的鄉村片區發展日益繁榮,這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將為你們提供豐富的素材,期待你們創作更多優美的作品,為吳江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古往今來,詩人們在大運河邊上留下了很多美好詩篇,同時,他也期待當代的詩人們用筆來傳承、傳播運河文化,創作出更多更美好的詩篇。”
本次研討會在北塔老師的主持下,以先朗誦后研討的方式拉開帷幕。“大運河詩歌叢書(七卷本)”于2023年6月由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由黃亞洲的《我扶著大運河歌唱》、伊甸的《運河上的時間》、曉弦的《仁莊紀事2》、北塔的《貫穿我的河》、柳文龍的《彼岸千年》、趙振元的《江南運河情》和查杰慧的《運河上的月光》等7本個人詩集組成。詩人們緊緊圍繞著古老的大運河,多層次、多領域、多角度地反映了婉約而大氣的運河文化,打造了這一套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詩歌叢書。叢書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北塔領銜翻譯成英文。
根據之前的精心安排和準備,8位與會代表分別朗誦了七部詩集里的作品。何楓朗誦了柳文龍的《運河邊》,蓉兒朗誦了北塔的《東白漾》,董銀蓮朗誦了趙振元的《江南的雨》,過承祁朗誦了查杰慧的《范蠡湖公園》,張開朗誦了曉弦的《對江南一座草屋的回望》,朱思瑩朗誦了伊甸的《運河的秋天》、曉松朗誦了黃亞洲的《惜別烏鎮,有點傷感》,舒然朗誦了北塔的《我這滴來自江南運河的水》等。精彩的朗誦一步一步推高研討會的氣氛。
研討會上,作為譯者和作者的雙重代表,北塔說:“今天我作為游子回鄉,特別幸福和激動。我的詩集里的相當一部分內容,黃亞洲老師和柳文龍老師詩集里的一部分作品,都寫的是盛澤。所以,在一開始,我心中就盤算:我們這套書的研討會必須有盛澤一站。非常感謝《當代詩人》雜志暨主編畢福堂先生再次蒞臨吾里盛澤,而且這一次他帶著三十多位外地的朋友專門來采風,為我家鄉的文化建設增光添彩。我們這個研討會搭了這次采風活動的順風車,當然也給采風活動增加了內涵,因為采風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觀看大運河,而我們這套叢書的內容寫的全部都是關于大運河及其文化的,書中的作品可以給采風團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感謝父老鄉親尤其是父母官們對文化、文學事業的大力支持。”接著他介紹了這套書出版至今的推廣情況和接下來的推廣計劃。在他的動議和策劃下,在不同機構的大力支持下,這套書的推廣活動已經分別在北京和河北舉行多個場次。如,8月7日在北京舉行了由全國30多位詩人學者參加的首都分享會,9月13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對北塔、黃亞洲和曉弦進行了現場和連線相結合的專題訪談節目——“把詩歌寫在運河上”,9月5日北塔接受了江蘇省的媒體《現代快報》暨中國大運河網記者的專訪“從吳江盛澤到北京,運河之子的詩歌夢想”,9月14日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和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了北塔中英文詩集《貫穿我的河》出版研討會。北塔介紹,接下來,嘉興的朋友們正在策劃一場推廣會;9月20日,他本人將率中國詩歌代表團訪問歐洲,他們將攜帶這套叢書出境,不僅推廣本叢書,將就運河詩歌寫作與外國同行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外國詩人的高明的寫法和做法。
作為作者代表,黃亞洲談了自己的三方面感觸:第一,這一套大運河詩歌叢書的規格之高,是在于它的全部七本詩集全是中英文雙語,這是史無前例也是難以復制的;詩人北塔的高精度的傳神翻譯使得中國大運河形象的全球推廣有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北塔又將身體力行,在即將進行的國外詩歌活動中,他會帶著這套叢書做全球發布與交流,這就使得這套叢書的影響力插上了國際翅膀。第二,他自己出生在大運河邊,上山下鄉之時也多年工作在大運河畔,在寫詩的同時開創了自己的小說與劇本創作,他的這種開拓精神應該與大運河有關,而且他退休后在大運河的支流邊長期開設書院,正由于對大運河的這份畢生的依戀與情感,才有可能寫好心目中的運河。第三,因為他自己主要是用行吟詩的樣式去反映運河,所以很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完全不敢說是這套叢書的“領銜創作”,所以,懇切希望各位詩友在閱讀中不吝指正。
黃亞洲還專門為北塔詩歌文化工作室題詞并親手贈與北塔本人。
作為作者代表,曉弦說:時代需要新的大運河文學,不僅是“它”的文學,而且還是“我”的文學;作家們要寫出自己心中的大運河,而不能是僅僅作為客體的大運河。所以,必須打破以往的觀念,而要高揚起主體精神,寫出自個對大運河的深刻理解,寫出屬于自個的個性,改掉以往照相式地描摹大運河的做法,要再創大運河的形象。大運河是值得景仰的,但在審美中,我們不能永遠匍匐在客體腳下,只有征服客體彰顯主體,才有真正的審美表現。正是在這樣的審美創造中,才會誕生作為審美形象的新的大運河。我試圖通過詩意的思考,讓充沛的意象穿越古今,以打通自然與生命之氣脈,探究運河流經地區生活環境、民俗文化等的互動、碰撞、與激蕩,揭示由運河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并對人的生命和命運作一些思考。
作為作者代表,柳文龍說:大運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孕育著古老而燦燦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流淌至今,奔騰著永往直前、百折不撓、敢為人先的新時代浪潮。運河在我心中流過,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它偉岸、大氣,卻又舒緩、均衡,它沉穩、安祥,卻又執著、銳利。我們抒情運河,歌頌運河,將努力達到更高志向的偉大的時代目標,讓內心充盈時代的新動能。這種詠懷歷史的詩歌寫作,這種孜孜不倦的追求,這種面向內心深處的自我救贖,和面向永恒存在的滌蕩,深深激發著自身,刺激著自我,產生了無窮的創作沖動。文學創作需要多角度、多維度,積極探索新的精神向度和表現維度。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要求,“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我們以運河為載體的抒寫,將充分認識所擔負的文學使命和擔當,堅持正確的文學創作導向,努力寫出符合時代要求和價值取向的詩歌作品。
作為譯者代表,俞夢楠說:“首先,我由衷地感謝北塔老師,在過去的幾年里,他像是一座北方的燈塔,為我這艘南方的小船撥云祛霧、指點迷津。承蒙不棄,我有幸在《2021中國詩選》和《運河上的月光》這兩部作品中作為譯者出現。‘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我對北塔老師的初印象,但他同時又率直健談,是一個在北方生活了很久的南方人。我在誦讀《貫穿我的河》中也有同樣的感覺。一般人筆下的江南小巧婉轉,而北塔老師筆下的江南則不乏磅礴氣勢。在表達策略上,北塔老師的詩歌運用了很多的意象、隱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觸,因此我的碩士畢業論文就以隱喻手法展開了討論。此外,該詩集的翻譯也別具匠心,尤其是在專有名詞的處理上非常值得我學習,例如襪底酥、桔紅糕、嗆皮燒等地方地名、地方美食的翻譯。總的來說,北塔老師《貫穿我的河》的英文翻譯不僅忠于原文、又兼具英詩的音韻之美,且表達出了運河情、江南韻,更好地訴說了我們的中國故事。此套叢書的出版不僅有助于國內詩人們之間的交流,更有益于世界詩人們之間的交流,推動世界詩歌的多元發展。”
研討會上,劉曉平、曉松和胡明等代表與會的詩人們暢談了對叢書的一些閱讀心得。湖南詩人劉曉平說,這一套“大運河詩叢”既有民族靈魂的歌唱,也有個人靈魂的歌唱,有山水的行吟,也有思想的咆哮和哲理的訴說。北塔站在民族和家鄉的立足點,抒發放眼世界的情感;在他的詩里,您可以尋找到歷史的影子,現實的多姿和未來的希望。”上海詩人曉松說:“從北塔的《貫穿我的河》一書中可以看出,貫穿‘我’的不僅僅是河流,更是歡樂、痛苦、寂寞與憂傷。作者敘寫了一段清澈得不染風塵的歲月,筑造了青少年時代的精神神龕。在歲月變遷的圖騰中,北塔憑借精神緩沖的滯留感,堅守信念,尋找過去點滴的記憶,來完成對故土熱愛與留念的情感拼圖,在期望與反思之中,最終挖掘出一條他內心無法停止的精神之河……”胡明說:“此次研討會別開生面令人難忘,在這里,詩歌和遠方匯聚。詩歌將人與人、文化與文化連接在一起。今天,我們在這里不僅僅是來欣賞詩歌,更是來學習、來交流、來拓展視野。每一位詩人都是一道靈感的源泉,通過各自的作品,我們能夠領略到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夠相互學習交流。”
古老的運河,在詩人們的筆下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古老的文化傳承,在我們的心中生生不息。大運河,吳越之地的母親河,她貫穿并滋潤了這片土地。我們是大運河的孩子,像一條條穿梭的魚,尋著大運河溫柔的濤聲,順流、逆流、回游,就像枕著母親的搖籃曲,呢喃著,酣然入睡......
撰稿:鐘鳴、夢楠
2023年09月16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