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所遇,無論盛衰,一切皆是贈予
——“天津詩人讀詩會”第二期實錄
羅怡 余數
他們、她們、你們還有我們,以及這世間唯一嫻雅的事情,就是心納半分清苦,不激不傲地翻開一頁頁書卷,以“天津詩人讀詩會”的誦讀之名向詩歌致敬!我們不爭,給忙碌的生活里多幾分竹林隱士的清幽;我們不燥,跟隨詩句的步伐,讀詩,寫詩,來將養自己心靈里那些孤獨、寂寞、熱望、期待、緬懷、愛和溫暖,即使身畔江湖萬里,即使抵達空山無盡,都無妨,我們無憾此景并心懷悲憫,生而所遇,無論盛衰,一切皆是贈與。
2023年11月19日下午,一群追詩的人,共同相聚在天津市北辰區婦幼保健中心,開啟了“天津詩人讀詩會”第二期的旅程。
這是一個迎接新生命、給予每個家庭希望、守護婦女兒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地方,這與“天津詩人讀詩會”建會的初心很相似,如守芝蘭在野、如袖染梅香的心境,從不過問名聞與世俗!我們找到了這個守愛布愛的地方,讀一段清歡的詩句,腹有詩書直取真心。謹記這份對詩歌的純然之心,以讀詩會為起點,走出更多的影響詩歌界、乃至整個漢語詩歌界的詩人。
天津市北辰區婦幼保健中心主任趙輝接受了《天津詩人》讀本編輯部贈送的著名畫僧珠光禪師和著名畫家谷軍的書畫作品,他代表北辰婦幼全體醫務工作者向與會來賓表示隆重歡迎,趙輝主任說:“天津詩人讀詩會”第二期在北辰婦幼中心舉辦,既是一種全新的醫學與文學的融合發展方式,也是醫學與文學的別樣碰撞,不僅從思想認識上深入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的“文化自信”,還從實際行動上踐行了醫學人文精神的初心。天津市北辰區婦幼保健中心中醫科、中醫婦科等十余位專家分別為嘉賓們進行溫灸、拔罐、杵針、按摩推拿等中醫體檢項目。詩人子喬說:詩歌走進北辰婦幼保健中心,是文學與醫學的有機結合,前者是醫治人心,后者是醫治人體。靈魂與身體的相互碰撞,會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的各個角落里詩歌美學的傳播。
本期讀詩會,《天津詩人》總編輯羅廣才老師特邀請到詩人、畫家、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詩歌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原副主任侯保華老師為主講嘉賓;并邀請了天津著名詩人湯文老師,作家、河北省滄州市文聯副主席、滄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苗笑陽老師為本期特邀嘉賓;此外,為了留存住每位詩人的精彩瞬間,特邀著名畫家、攝影家王大成老師為本次讀詩會拍攝。
“天津詩人讀詩會”第二期由詩人余數主持,由《天津詩人》總編輯羅廣才老師開場,介紹與會嘉賓。
詩人劉萍誦讀了伊蕾的《寫作生涯》與草人兒的《河水一樣的命運》。侯保華老師點評:我一直認為詩歌是自我剖析過程中的自我贊賞,詩歌就是表達一個生與死的過程,達到一種極致狀態的東西都是與生死有關,伊蕾的這首詩拓寬了自我意識的平臺。
陳佳妮誦讀了詩人大衛的《虛無之詩》。苗笑陽點評:我的身份是文人還是商人,我一直在自己內心與自己作博弈,后來終于發現無論是何種身份,都離不開一個字就是“情”,而此也正是我們詩人所需要擁有的創作激情,大衛的這首詩總是刻意表達自己的“小”、到渺小到虛無,然而大衛的名字卻是“大”,這大與小直接的博弈,也許越展示“小”,越是另一個角度的“大”,虛無的無在生活中是最小的,然而在道教中卻是最大的,是詩人的一種獨創的描寫方式,就像今天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安靜下來品詩,就是一種“大”智慧。
詩人王宏誦讀詩人李建華的《一個劇終的人》與《十日談》,侯保華點評:詩中每個結尾都很巧妙,從遠到近、從主體到客體,詩歌就是語言的熟化,把語言蒸熟、放上佐料。詩歌不同于我們平常的表述,不在于長短,只在于你是否把語言烹飪成熟。
詩人上官李軍讀誦育邦的《中年》。苗笑陽點評:這是一首真正打動我心靈的詩歌,這是一首表達出了中年人迷茫的詩歌。什么是詩人呢?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我很難定義!什么是文學?是港灣、是心靈的棲息地,是讓我卸下滿身疲倦的一間小屋,每個人不見得一輩子能寫出驚世駭俗的作品,但總能用文字打動自己。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可能是美好的,但作為中年人卻對現實生活無力抗爭,終是明白人到中年求人不如求己。
詩人吳成朗讀博爾赫斯的《大?!?。湯文點評:博爾赫斯本人就是個迷,他提到的大海就像生命一樣,生命就是這樣的——最后都會很痛苦地離開。
詩人余數誦讀加桑?扎克坦的作品《一如流亡者的習慣》。侯保華點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與祖國的關系,每個地方都可以是家,這首歌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現在的國際形勢俄烏戰爭等,非常能觸動我們,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祖國的偉大。
詩人亦凝誦讀林雪的《人核》與《蘭花》。湯文點評:林雪老師我比較熟悉,是落花如言,人淡如菊的一個人。她的詩始終疏密有致,別開生面,保持著特有的風格。林雪老師的作品含蓄、溫潤,如同花的半開。她的語言沒有口號,更多的是自我,有著超越生活與當下的深邃。
詩人楊長根朗讀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侯保華點評:在當時的年代,汪國真的這首詩在邏輯和語言上是可圈可點的。
主任醫師邵建柱誦讀仝小林院士的《走向沒有硝煙的戰場》。苗笑陽點評:這是一位院士創作的作品,在疫情期間的作品總能讓我們肅然起敬,讓我們想到詩人創作的靈感是什么?給我們帶來啟發——“悲憫”人生、悲憫萬物、悲憫朋友,悲憫我們自己,“尋找”美好、尋找自由、健康、疾病、丑惡以及束縛我們不可預見卻羈絆我們人生的一股力量。
王宇誦讀黃亞洲的《森林詩歌節在佛靈湖畔開幕》與殷龍龍的《不著邊際的香山》 。侯保華點評:《森林詩歌節在佛靈湖畔開幕》這是一首非常生動活潑的詩歌,收放自如,非常有感染力的詩歌處理方式,語言也非常成熟?!恫恢呺H的香山》,擬人化的語言,有自己的詩歌思維與邏輯,觀察、提煉方式都非常巧妙,他有一種自我和時代的沉思,結尾的三句處理方式非常巧妙,收與放的結合非常能觸動大家。
詩人宋麗萍誦讀朵漁的《最后的黑暗》和《淚水作為可燃物》。湯文點評:朵漁的詩歌更多的是心靈上的無奈、痛苦,卻總能以平靜的方式表達出來,淚水都可以作為可燃物。他的語言在70后很少做到如他這樣可以信手拈來的??梢哉f是一位語言天才,從他的詩歌里可以讀到很多東西。
詩人羅怡誦讀張作梗的《九月》與余秀華的《我愛你》。苗笑陽點評:《九月》讓人無端淚涌,每次閱讀我都會想要揣摩作者背后究竟有什么悲傷的故事。這首詩不禁讓我想起曾經在麗江旅游的時候:有一個路邊的游戲是寫給50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讓我想到我們每個人的根,是?。∥詹蛔〉母荒軐W會妥協,這種風箏無根的感覺就是震撼人的地方。讀余秀華,要與她的靈魂對話,要與她靈魂的無奈對話。
詩人周則偉誦讀北島的《回答》。湯文點評:我是聽羅大佑的歌長大,讀北島的詩成熟,我計劃未來翻著朵漁的詩老去。如果喜歡北島,你一定能找到那個時代的很多答案。
詩人徐子喬朗讀了自己的詩句:詩是天上的星星總能照亮我們每個人。她說——詩人能用極其簡單的文字表達出所見所聞所感,是非常高超的語言藝術。
詩人蘇靜誦讀了自己的“《山海經》系列組詩”,侯保華點評:蘇靜的山海經系列組詩有很多的哲學思考,與普通的詩歌有很大的區別,哲學思考可以達到更廣的高度;苗笑陽點評:山海經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學的瑰寶,每次看到《山海經》我總能想到涅槃這個詞。是一次次的涅槃才能帶來一次次的成長;湯文老師點評:我想到了一個人——蘇珊桑塔格,他從藝術模仿的狀態到后來的靈感枯竭,山海經的帽子過于大,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我們詩人應該摒棄這些大帽子的東西。
年齡僅有14歲的邵弈萱朗誦了她父親寫的《小蚊之殤》一詩。
苗笑陽做本次活動總結:自古文學與醫學不分家,很多名人作家詩人都是醫學生,我是新天津人,希望活動越辦越好,讓我們的更多詩人真正的愛上詩歌。
伴隨著《天津詩人》總編輯羅廣才老師這位詩世界金牌導游的宣言中,“天津詩人讀詩會”第二期分享之旅進入了尾聲,讀詩會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這群追詩人詩意生活的結束。著名詩人石英杰在《我所遇上的都是好的》一詩中寫道:“是的,圓月將殘/我已經遇上過最好的/還用害怕壞的/比較壞的更壞的嗎/其實它們也是好的/都是,全都是/沒有哪個例外/它們中每一個/都配得上這古老的山河/配得上激流中由盛轉衰的那個我?!笔堑?,“生命中所經歷的種種過往循著縷縷月色紛沓而來;是的,我們擁有過最好的時辰,經歷過最美的相遇,舉目也見過最美的月圓,與那最好相依襯的是平淡甚而晦黯的,而月圓之后則是月缺,以前是,以后還會是,但,那又怎樣呢?詩人的靈魂顯然已從生活的泥淖中爬出來,觸摸到了月光,從而使這首詩也閃爍出智性的光輝。誰說不是呢 ,之于宏大的宇宙,人類微渺如塵,生命本身便是幸之又幸,怎可忍心再去挑剔那些心中所偏見的不完美?月圓是美,月缺是美,“它們都配得上這古老的山河,配得上激流中由盛轉衰的那個我”,而我們生而所遇,無論盛衰,一切皆是贈予(白小茶語)”。
附錄
“天津詩人讀詩會”宣言
寫詩、讀詩能給我們帶來物質上的改變嗎?寫詩、讀詩能夠讓我們扭轉命運變得高貴嗎?寫詩、讀詩能讓我們長命百歲擁有健康嗎?
不能!不能!不能!
問題和答案都鐵板釘釘,那我們為什么還讀詩、寫詩呢?
一滴水渺小嗎?它能坐擁大海。
我們比一滴水如何?人世沉浮也不過如此。
我們就是人海中讀詩的那一位。因為我們知道,詩歌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是靈魂上的陪伴,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我欣賞奧地利作家卡爾?克勞斯的見解:“我的語言是一個世界妓女,我得把她變為處女?!?/p>
好!讓我們共同尋找新詞語。
當代美國詩人查爾斯?賴特闡述:“所有的藝術都是回憶。最好的藝術是對未來的回憶?!?/p>
好,讓我們一起來回憶。
當代法國詩人讓?貝羅爾有他的見解——“所有的社會都提防詩歌,與之保持距離。”
來,我們讀之、寫之、保持距離之。
我喜歡赫拉爾多·迪戈的感受:“相信我們所沒有看見過的東西,據說那就是信仰;創造我們永不會看見的東西,這就是詩”
來,我們接近信仰,來,讓我們看見詩
2023年10月29日上午九時許,一群讀詩人將官宣——“天津詩人讀詩會”
開啟抱團讀詩之旅!
——羅廣才2023年10月29日晨于沽上一番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