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心象點燃詩歌的光亮
——2023年武漢詩歌節詩意分享與表達綜述
◎李勛
2023年12月兩天的武漢詩歌節期間,一百多位文學追夢人,帶著瑞雪兆豐年的喜氣,齊聚漢口慧濟路上的卓爾書店,就詩人新近出版的詩集為題,開展了中國詩歌面對面的新書分享活動,現將活動中各位文藝名家就詩歌的意象表達進行綜述,在點亮古老而具現代文明英雄城市的同時,也點亮那一顆顆閃亮的詩心。
從12月16日下午開始,沿著胡亮詩集《片羽》詩性隨筆集、《新詩考古學》和木葉隨筆集《那些無法贊美的》新書分享會遞進式的詩意表達,到 12月17日中國詩人面對面——“詩的心像”詩人新書分享會的沿伸,我們觸碰到內心一顆顆閃亮的珠璣。17日開場的分享會,首先就困惑、選擇、十字路口和何為人類應許之地的命題,針對詩人吉狄馬加詩集《應許之地》展開了精彩分享。
該分享會上,耿占春、任白、胡弦、霍俊明等文學名家,分別對吉狄馬加詩歌的現實性、自然作用、夢想照應、傳統民族文化深情眷顧等多方面,圍繞詩歌地域文化、文學語境、長詩英雄之地,以及星空、時空產生距離感,以通向家園和帶入家園文本的創作手法,深層次地剖析了本土活脫出的小路、山路與高速公路對應的鄉土情節、網絡交流、生活空間、時空關照的精神象征,來突出英雄之地神象表述和凸現的引伸意義。
分享者高度贊美了寫作者能從需求的愿望出發,將有形和無形的東西交叉,尤以無形推動力來創造詩之強大,讓人有一種十分愉悅的精神享受,用一個又一個神話故事引出詩歌,對人世間的物象對應和故事性的敘述分享,總是站在一個適合點去輻射,幾乎上是用詩歌的解疑答惑,把聽者引人詩畫般的語境中,讓詩心古老的火把進入神秘的境地,照亮我們的城市和鄉村,就這樣詩歌精神與文人精神留下的痕跡,擴充的現代視角現代精神,帶入民族精神的秘境,遺棄什么?又召喚什么?詩人總是用古老的語言呈現出現代文明文本和精神價值,如何走出生存困惑與迷茫,如何對生命的敬畏提供新的可能的文本。再者通過本義的火塘、群山、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復寫,巧妙地將變奏、拓展、擴充,上升到人類史人類學,更多的是將描述這個世界的共享之源、共同關心的問題元素,變成了詩歌的元素真實呈現在人們面前。
詩人吉狄馬加針對大家的分享也即興回應,他說人是世界自然的一部分,一旦“荒原”文本與走在十字路口的詩歌對照,就好比溫度計,詩人的天質就是返鄉,如何于后顧的基礎上和往前行的沖突中,創造一種新的語言,人類自然生存與生命的豁然表達,何為人的精神負載的普遍問題,想象之地應許之地,歸根結底就是人存在的現實意義,面對所有困惑的觸碰和變化,充滿對人類的憂慮和未來的展望,通過詩歌的象征、隱語的表達與回答,都將接受詩歌美學的最終審判。
下午2時開始的分享會:彩虹教育——胡弦詩集《蔥蘢》《水調歌頭》的呈現,又是另一種程度的意象表達。
著名詩人、安徽文聯主席陳先發首先發言,他對詩人的詩歌稱作構建內在空間,多種空間交集成就詩人的自我表達與想象。他著重談到運河之上的地理空間,是揣讀南北文化氣息的分界線,諸如淮安寄托的愿望、柳條細微觸動的敏感神經和南北原野地理氣質的雜糅等等,通過這些地理空間構建,又使歷史空間非常突出,運河歷史的興衰、河水的流動與文脈水脈的相互關聯,打開承載歷史的空間,構造建筑與戲曲的關系,這些樣版式的寫作與人的命運變化莫測的空間,在各種事物中的碰撞展現,以及語言的快樂復活,語言的流動產生神秘相接的力量,詞語與話語彼此的呼喚,引領我們尋找到文字出口的空間,借運河的載體運意發揮推動產生出胡弦詩歌的真正魅力。
著名詩人胡亮接著侃侃而談,他說胡弦是一位極其重要的詩人,胡弦的詩才真正驗證了他在批評上的無能,從山水市景到儒家抒情,從固我到自我,從不變到變化的過程,以樹、植物、開花的純物態空間的意象造化,為當代詩歌和漢語發展做著重要貢獻。他對胡弦詩歌的結論概括為不是發生什么寫下什么,而是寫下什么就誕生什么。
著名詩人、批評家歐陽江河以一位北方學者或海派學者的身份進入,他主要從詩人一種特有語意拿出評判觀點,他敘述胡弦的詩歌把我帶進了江南,就像一個人生長的臉,從固有的寫作方式,到構成自我的認知,還有載體、空間、結構,回返于蔥蘢想象的空間,讓他穿過現代進入江南,通過一系列敲門藝術的提問,擬人狀物的景物描畫太美了,簡直令一個批評家無法走出,甚至因為這些物事的蛻變把廢墟也變成了風景。
著名詩人、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任白,他從胡弦詩歌大和小兼容方面直抒已見,他稱所評判的詩人十分注重小的細節融合大的內在結構,反思現代城市化的意象擴展能力非常驚人,不斷用構思陡峭驚險的意境,來給人一個又一個遼闊疆域的驚喜。
著名文學批評家、河南大學特聘教授耿占春老師,夸贊詩人胡弦總是用一根線的表達承接,通過一個象征符號的命名,對一種美學倫理的解讀和對物體世界編織的技能,把一種事物當一個符號來閱讀,讓當下一種美的感覺和狀態在符號中展開,擺脫了過于沉重意思的負擔,把更豐富的思想內涵延伸,是對當代詩歌寫作的彌補。
面對現場詩歌的分享評論,和主持人對自己最理想作品的提問,以自我獨有編織的寫作方式予以解答,他稱自己只是進入每一階段性的寫作,很快就消失了,未來寫作對他永遠是一個新的開始,且渴望詩歌的神秘性,是既微觀又宏觀豁達。
下午3時50分,詩歌面對面的分享會,是由著名詩人、原《長江文藝》副主編謝克強老師開場的。謝克強以詩人充滿智慧的大腦,比喻詩歌創作就是小伙子對姑娘情意的表達,那般熱戀地在于發現中找到意象。他最長的詩是長達4200行的《山峽工程》,有氣慣長虹氣勢,那時他一度苦苦思索中,最終從黃河交響曲中找到了寫作支點,而最短的詩寫高原的《青藏鐵路》,他從以小勝多的藝術,感覺加意象,國家電網工程的高壓線在高高雪峰上的穿越,到兩萬條螺馬犧牲的故事,以及拉薩可可西里地帶藏羊奔跑在身邊的意蘊,就5分鐘寫下了“一把鑰匙輕輕轉動一下,西藏的冂就開了”這樣絕妙的詩句,他用幾十年寫作經驗告訴我們,寫詩一定要有個性,從挖塘到挖井的開拓,他就是這樣從“我站在腳手架上”寫到“祖國”,每一次頗負個性的詩風,凝結了紅薯、犁鏵、槍支、白鴿、燈塔連串的結晶體,寫出了真實的情懷。他詩的大多意象就是把愛人當茶來喝,從感情最飽滿處找到詩歌的源頭,用感覺來撞擊心頭的情感,現場他還激情滿懷地朗誦了他的得意詩作,這一根根情感的絲線,穿過《尋找詞的光芒》,表達了一位詩人、確切地說是一個人與時代命運息息相聯的關系。
剛剛出道不久的新銳詩人劉源望,他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定的背景,那場罕見疫情成就了他。詩人劉源望從省疫情應急廳管理部門的責任擔當,到“武漢紅”,“我們都是應急人”系列詩作的發表,以初學寫作時要多讀好詩人的詩,多從模仿大家風范的詩入手,多寫自已最熟悉的環境,以一個寫作者的親身體驗與感受,對文學新人以坦誠告白或啟發,他還就自己創作叔父入棺時的“一輩子就這么一次被人高高抬起”所產生的藝術火花,就回到鄉下是最奢侈的美感,大談起創作的初衷,所思所感所悟,也提升了自己語言風格的辨識度。
著名詩人、出版人的談驍詩集《說時遲》引人關注,他談到個人詩歌創作時,大多處于非常平淡之境,注重捕捉生活細節,總是在困惑中不經意尋找感動,他寫作的切身體驗是,習慣于老陳風格中思悟,有時也想放肆一些,讓空間略拓展一些,可他一直走不出自我寫詩的困頓,這也許就是他個人經驗的傳遞。
作為媒體人、《楚天都市報》詩歌美文版編輯張艷,主要從文學如何接地氣的煙火氣息談到她的版面規劃,談到她對文學新人哪怕是一首好詩的發現,現場還對當初劉源望一首關于“雨”的詩作解析,他就詩的意象、內涵、鋪成,乃至對詩人“路燈活成了指南針”系列詩作編排大談切身感受。松緊有度舒發自由,且有很強邏輯的思維性。把太陽磨圓,把自已磨穿,這些特有意象的語言打動,恐怕就是詩人對生活的最好提煉,顯微鏡式的藝術創作才蓬勃出生生不息的詩語意象,也照應了現實中一種詩歌樸實精神的堅守。
著名詩人、詩評家、影評家于一身的余述平,他喝酒寫詩寫小說寫電影,是一個比較好玩多才多藝的人,他從一個老藝術人的唯美角度,評介了從油田石油工人到經歷軍旅逐步成長起來的謝克強老師,是湖北乃至中國詩歌的長青樹,是詩歌馬拉松式的長跑者。對于談驍詩歌另類的影響,他稱之為是在日常的空間追求時空變化的戲劇性,并不斷拓寬詩歌的精神領域。他同時稱劉源望的詩是把感悟做到極致,對于世界萬物通過身心表達對話,且站在哲學高度很調動人的氣勢,他說做個報刊類詩人也很好,僅以《楚天都市報》為例,一個發行量很大的報紙,也會產生詩的影響力。他說文學筆下人物活得解放,這一潭水的流動,就是心流、心潮、到心象的激進,是同萬物有所溝通與不斷走向的過程。拐彎是河流的生命,回旋時產生河浪和海嘯般的沖撞,播下形象的種子,才能開出最好的花朵結出最豐實的果核。
湖北老中青三代詩人詩集分享會的主持人為著名文學評論家、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榮光啟,胡亮和周瑟瑟是作為特邀嘉賓最后出場的。在身為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胡亮的一席慷慨萬千的發言后,周瑟瑟隨即信步登場。其實周瑟瑟,是我早已仰慕從未謀面的大詩人,那一刻從他作為特邀嘉賓上臺激情澎湃的講述中,也很快帶動了我的情緒。他說武漢是他的第二故鄉,那里有他青少年時期的記憶、親朋好友、最懷念的街鄰與故舊,湖北情、武漢情、電網情,乃至武漢新洲情,是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他的慷溉激揚中,我很榮幸被他稱為年輕的老詩人,他對我剛在網絡名刊上發表的一組詩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我的詩無論是從技巧、情感和結構中,都有我自己的東西,功底在那里,幾十年的文學堅守和沉甸,人生的感悟用詩歌的形式來體驗,一定能出好的作品。
在這個有著氤氳之氣的冬天,江城大武漢匯聚的人脈之氣,通達每個詩愛者的心脈,連黃鶴飛翔的故鄉和不斷行吟的楚天大地,因為一個嶄新時代夢想者的追述與聊敘,到處都呈現春意盎然的感覺。由此,我們每個人從頭到腳都有了詩意最徹底閃亮。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