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云堂詩稿》封面,張紫薇著,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傾心詩墨 不負芳華
——談張紫薇《納云堂詩稿》
作者:吳震啟
詩如原漿,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醉倒一代又一代人。
因為詩,人間有了雅興,人生有了情懷。所以,東方成了詩的國度,而西方則有詩意棲居之說。難怪孔子刪詩而成《詩經》,認為“思無邪”,并說“不學詩,無以言”。“無以言”不是指不會說話,主要指不會文雅優美涵蓄地表達心聲。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以詩對話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成為最高的審美標準,文人士大夫推崇備至,在民間亦蔚然成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何等的自信?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何等的胸懷?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空靈?人間世事,七情六欲,皆可入詩。單說一個“愁”字,在詩中也能溫文爾雅活生生地舒展開來。李煜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有了長度。李清照寫“載不動許多愁”,愁有了重量。她還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會由表向里地轉彎。如此點點滴滴的情感表達,堪稱發明創造。當然還有名不見經傳的作品流傳,不勝枚舉的民間高手接力。
說這些,是想為張紫薇的《納云堂詩稿》說點什么。說點什么呢?
還得從十幾年前的中國青少年赴日書法代表團說起。首屆全國大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之后,主辦方從上百萬參賽者中選出五十幾人赴日交流。當時我作為副團長之一,此行與張紫薇有了一面之交。訪日前半程的中日青少年書法筆會、點評、輔導、交流等環節之后,我又赴北海道寫生,參加在東京中日文化中心舉行的書畫展開幕式。回國后隔年之夏,收到紫薇發來的楷書和行書圖片,看后,覺得基礎很牢固,結構和筆力亦不俗。但她提出拜師之事,令我不敢輕允。然而,其意甚堅,我又以學書必先學詩為借口,仍未能卻。自此,我多了一位詩書兼修的弟子。
有點說遠了,還是說說詩吧。
《納云堂詩稿》作者手稿
張紫薇請我為她的詩稿寫序,二百余首成此一稿,我一首一首地讀,一字一字地品,將近一年,也未動筆。大有受之有愧和卻之不恭之慨。
《夏日細雨》“無人戶自開,細雨洗塵埃。若問誰牽線?清風忽去來。”這是紫薇的處女作,寫得輕松自然,令我驚喜不已。讀此,我更加信心十足,相信人是有天賦的。紫薇生在端午這個詩人節,足可信其為詩而生了。
紫薇的老師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李晶在《眾生皆有情 無處不詩心》中說:“紫薇詩,如其人:清麗,俊爽,睿智,深情。”信然。
中科院博士后、福建理工教授陳曰德《詩書寫年華》說:“近年來紫薇的詩詞創作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她的詩詞水平可以說已經表現出了異常的創作能力和天分。紫薇對生活和事物觀察細膩,有著敏銳的捕捉能力,同時她的語言駕馭能力在作品中也有著良好的表現,能夠創作出優美的意境。”信然。
《詩刊》主編李少君在《中華詩詞的當代性》中如此評價紫薇:“歌頌的詩歌也可以寫得婉約動人,比如張紫薇寫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浪淘沙·樊錦詩禮贊》‘古道漫風煙,散落詩篇。窟封寶藏不知年。應是前生心暗許?一見生歡。 帶路舞飛天,樂奏和弦。大同世界盡開顏。莫使珠光沉睡去,璀璨人間。’將樊錦詩對敦煌的一見傾情的熱愛和長久堅持的守衛,寫得異常動情,也寫出了敦煌對文化的獨到貢獻。”這一評價,份量是很重的。
我深知這一切進步,紫薇付出了常人難以理解和鮮為人知的辛勤努力,真可謂冷暖自知。她在努力完成學業并參與社團活動之外,幾乎把時間和生命全部交付給了詩詞和書法。在首都大學生書法比賽中能成為三個特等獎之一,歐陽中石先生親自頒獎,這份量不輕啊!有時我在想,就算紫薇有天賦,學業不斷進步到博士后,詩詞積跬致遠散發而成集,書法縱橫拓展而漸入佳境,這十年也等于上了三所大學而碩果累累。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新時代的新青年,不僅是時代的創造者,還是見證者,更是為時代樹碑立傳者。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青年是主力軍和生力軍。在如此宏大的世界大動蕩大變革和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巨變時代,我們關注一位年輕的工科博士后的詩詞書法成果,就不僅僅是關注個人興趣愛好這么簡單了,文化復興不正需要這樣的長征接力嗎?
《納云堂詩稿》作者手稿
當你讀到紫薇筆下的王羲之、李白、顏真卿、杜甫、蘇東坡、米芾、王鐸等文藝巨星和王進喜、顧方舟、樊錦詩、路遙等時代楷模及紫薇之親朋好友等血肉豐滿而又真切感人的詩詞時,相信會由衷地感嘆,紫薇不僅有家國情懷,她對人生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
當你讀到紫薇筆下的名山勝境和地域風情以及生活場景時,說不定會神而往之。香港夜觀維港有“河漢夢,遺落半灣星”,朝陽雪霽寫“寒英枝上若簪花,摘得且烹茶”,深夜寫詩是“蟲犬蛙兒窗外笑,癡狂,半夜偷來詩幾行”。
當你讀到紫薇筆下的校園生活,“更深夜靜月如鉤,泛起星河燦爛映高樓”,仿佛身臨其境窺見滿天星斗和教室的燈光。“醉臥編程處,魂牽兩相流”,才知科學研究也能入詩。或許能看到疏雨后校園小路上“深深淺淺層層疊”,聽到“葉上余音葉底藏”的鳥鳴。這些清新典雅的作品,不僅為校園帶來幾縷清風,還留藏了“潺潺詩意掌中流”。
佳構妙句連連,時常驚得我不敢自信。“弟子不必不如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信矣!
所有這一切進步和成就,離不開作者的奮斗和堅持,這十余年定有許多困惑,許多迷茫,許多困擾,許多無奈,許多躁動,許多寂寞,甚至是幾多淚水和幾多嘆息。克服弱點,走向成熟,詩詞書法如同橋梁紐帶一樣緊密地連結著人生的方方面面。成長與付出可能成正比,也可能不成正比,除了內因起決定性作用,也應關注成長過程的時代背景和外部條件,比如師資和氛圍及甘為人梯與慧眼識珠。據我所知,紫薇的父母和親友團的理解、支持、信任、欣賞是不可或缺的。
付梓之際,沈鵬先生曾欣然為此集題簽。對后學而言,豈止感動,更是鞭策。
《納云堂詩稿》作者手稿
有時我真希望紫薇的詩詞更加厚重些,并多一點滄桑感,轉念一想,覺得有點苛刻和強人所難,她雖生在“詩人節”,難道要她和屈原一樣江畔行吟?或者和聶紺弩一樣劫后余生留些血淚凝成的黑色幽默名句?亦或和李清照一樣半生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希望她藝術上既出好的作品,生活又自由幸福快樂著。所以,我不贊成“國家不幸詩人幸”的說法,國家都不幸了,詩人何幸可言?詩詞雖可在私人空間淋漓盡致地自我寫照,也可以忘我所為。一旦發表或傳播,詩詞便進入了公共空間,其作用和影響積極健康向上,應當是有良知有責任感的詩人首選,真詩不是不能寫陰暗面,但應用苦難激人奮戰并從苦難中提煉向上的精神。說到底,詩詞必須回答為啥寫?寫什么?怎么寫?目的、內容、方法缺一不可。賦、比、興、平仄及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誠然,十年磨一劍,今可試鋒芒。
我則以為這僅僅是紫薇人生和藝術之路的起點。正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當不斷上下求索。題材的豐富、形式的多樣、詞句的錘煉、境界的升華等技術層面,自當開拓進取。關鍵是如何客觀地正視自己,勝不驕,敗不餒,克服惰性,消解弱點,戰勝困難,勇猛精進。我曾以吳昌碩題《削觚廬印存》后四首勉勵紫薇,她念念不忘“外獎當前誓不聞”并以此為座右銘。因此,我更加相信,再一個十年,紫薇會有另一番境界,但她依然會“茫茫人海且藏鋒”。當然,這一切的一切,唯有奮斗,方能實現。
我看紫薇的過人之處是耐得起寂寞,經得起誘惑,善學而深思,不隨波逐流。由學生時代轉入工作崗位,相繼而來的困難、壓力、干擾、挑戰會與日俱增。遠大的理想抱負、勇往直前的韌性、火煉真金的修行、海納百川的格局是攀登高峰的先決條件。
這算不算語重心長的詩話呢?愿共勉之!
思緒彌漫開來,總覺紙短話長,還是把話語權交給紫薇,交給作品,交給讀者吧。那就以一首詞打住,等于又拋一塊磚。
自度曲
意遠開蹊徑,情高出妙門,繾綣真如嶺上云。清空若見秦時月,慧心聽雪超塵。
漢魏風神在,晉唐氣象存,宋后星光尚可尋。紅顏未肯須眉讓,纖毫運轉乾坤。
(作者為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吳震啟藝術基金管委會主任、詩人、書法家)
張紫薇
《納云堂詩稿》簡介
《納云堂詩稿》收錄作者張紫薇原創詩詞220余首,詩詞手稿、創作隨筆和讀詩漫談數篇,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基于本職科研工作,歌頌科技創新,創作電力行業詩詞多首;吸收傳統文化精華,謳歌時代精神,創作禮贊樊錦詩等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詩詞多首;立足大學校園生活,展現青春風貌,創作有關學校學習詩詞多首。青年作為新時代的生力軍,本書可讀可賞,是一部青春禮贊,一段成長故事,更是一曲時代新聲。
《納云堂詩稿》作者簡介:
張紫薇,齋號納云堂。工科博士后,供職于大唐華北電力試驗研究院。先后受業于梁學愛、閻梓昭、姜秀真、吳震啟諸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會員、中國電力書法家協會會員。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吳震啟
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3353245_33768_zgysb.html?source=1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