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顧建新教授
作者:凌鼎年
凌鼎年與顧建新教授合影于《微型小說選刊》召開的微型小說筆會(2002年10月28日于寧波)
早上起床,洗刷后,第一件事不是吃早飯,而是先打開手機,瀏覽一下微信。首先看到了澳大利亞文友郭燕發來的微信,問我知道不知道顧建新教授過世了?我感到很突然,有點不信,因為除夕那天還互相問候呢。
一切都很正常,他對生活充滿了活力,對微型小說興趣十足,勁頭十足。而且顧教授向來身體不錯,到處跑,哪像個78歲的人,還忙于微型小說培訓班,事無巨細,都親自操心,很敬業,不像是個病懨懨的垂暮老人,所以我不相信他毫無征兆的說走就走。我立馬回復:“不知道,沒有聽說過啊,不可能吧。”
這后,我馬上給北京的幾個微型小說的朋友發微信詢問,也都說沒有聽說過。同在北京的不知道,她遠在澳大利亞反而先知道,可能嗎?——會不會是假消息呢?但又一想顧教授不是網紅人物,不是明星人物,不是新聞人物,似乎沒有必要造他這種謠吧。我有點隱隱的擔心了。就在與微型小說有關的微信群里查看,沒有發現丁點相關信息。或許是誤傳吧,畢竟顧建新這名字同名同姓的很多。作為三十年的好朋友,我只有暗暗為他祈禱。
但半個小時后,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不少人在開始悼念了,在發“顧建新教授一路走好!”的文字。又收到徐習軍發來的微信,說已確認顧建新教授心臟病突發,沒有搶救過來。
我真的很傷感,我與顧建新教授認識至少有30年了,他在徐州礦大當教授,我在徐州煤礦20年,同在徐州,又都與礦有關,一個“礦”字把我們兩人聯結在了一起,自然有一種特有的親切感。
說起來,顧建新教授加盟微型小說評論還與我有關,他原本并不是研究微型小說的,與微型小說這個圈子也沒有什么關系。上世紀九十年代與我認識后,有了交流,他在1998年寫了評我微型小說的評論《新的起點——凌鼎年小小說解讀》,發表于當年11期的《三月》上。
我就忽悠、鼓勵他研究微型小說、評論微型小說。因為九十年代,研究微型小說的教授不多,就凌煥新教授、劉海濤教授、諸孝正教授、梁多亮教授、姚朝文教授等少數幾位。當年,顧建新還是挺投入的,接觸了不少早期寫微型小說的作家、作者,讀了不少他們的微型小說作品。1998年時,我與徐習軍合作主編《新紀元文叢》,就把顧建新教授編著的《獲獎小說選評》收錄了進去去,1999年1月在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書涉及到許行、凌鼎年、孫方友、劉國芳、生曉清、沈祖連、謝志強、王奎山、張記書、曹德權、邢可、韓英、馬寶山、邵寶健、林如球、喊雷、徐習軍等幾十位作家的作品,當時的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長江曾培寫了代序,顧建新自己寫了后記。
那時,顧建新副教授是礦大中文系的主任,想評正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者一級不好跳,得有拿得出手、過硬的學術專著,商量了多次,他決定寫一本有關微型小說的書,問我索要了不少資料,他前后寫了一兩年,完成了初稿。書寫好后,擬定書名《微型小說學》,他還有點猶豫,怕會不會被認為浪頭太大?記得此前幾年,我寫的《小小說,三十年以后再論》,也被人非議,認為我口氣太大。我就對他說:就是要提高到學科的高度,才有價值,才有意義。這本28.5萬字的專著《微型小說學》,2000年2月版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后,我第一時間寫了《一本有獨創意義的學術專著——讀顧建新的<微型小說學>》的書評。我在書評里寫到:這本《微型小說學》分“特質論”、“敘述論”、“人物論”、“意韻論”、“語言論”、“作家、作品論”等七個專題進行構建未來的微學小說學……這本專著份量也就不一樣了,因為這不是對一位作家,或一部著作的研究、分析、歸納、總結,而是對一種新的文體的界定與階段性總結,在某種意義上說,這項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與方向……“既注意了立論的科學性,理論的系統性,論述的嚴密性,又注意結合大量作品及作家的創作經驗,力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雅俗共賞……”我為顧建新的這本書鼓與吹,其實也是在為微型小說這文體做宣傳。
顧建新這本微型小說專著出版后,不久就晉升為正教授,為他高興。這后,我們的聯系就更多了,共同語言也更多了。后來還一起參加了不少微型小說的活動。2009年,江蘇省微型小說研究會成立,選舉他出任副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成立后,我也提議他出任顧問,還邀請他去海外出席過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
我查了一下,2012年時,顧建新教授在《花開爛漫——<小小說選刊>2012年6月排行榜》》一文中,重點評論了我的微型小說《沉重的雞蛋》。2013年時,顧建新教授撰寫了評論《風格化的藝術創造——論凌鼎年的小小說》。2018年1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同時推出我的《凌鼎年微型小說28講》與《凌鼎年微型小說選》,這本選集收錄了我67篇作品,因為是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出版社要求每篇附點評,我就邀請顧建新教授寫點評,每篇點評三四百字篇幅,記得書的封底印有出版社特別撰寫的“名家之作,精彩紛呈,教授點評,錦上添花。宏觀把握,微觀切入,寥寥數語,銀針點穴。一語提醒,豁然頓悟,費事甚少,收獲頗大。”——有了顧教授的精彩點評,讀者就容易理解作品,這書也就很受讀者歡迎。真的很感謝顧教授的點評。
顧建新教授后來還出版了《擷英集》《中國現代文學名篇新析》《微型小說十講》等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微型小說鑒賞辭典》,顧建新教授也參與了點評工作,還協助中國作家協會、常德武陵區文聯選編了《新中國七十年微小說精選》,并與劉海濤教授一起點評了收錄的微型小說作品。
2021年初,疫情期間,顧建新教授還與北京的路遠、趙智等朋友策劃成立了北京微型小說研究會,他出任常務副會長。古稀年紀,卻有著年輕人的精氣神與事業心。難得。
2022年時,臥虎曾策劃出版《凌鼎年評傳》,他建議請顧建新教授來寫。我覺得與顧建新教授交往30來年,他對我還是比較了解的,應該是個不錯的人選。但那時的顧教授已有多個頭銜,有不少文友、學生想請他寫評,請他看稿,請他推薦,他有點忙不過來了。確實,要讓他騰出大塊的時間來寫一本書,有點為難他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來,他出任《金山》微型小說輔導班的負責人,就更忙了,我注意到他幾乎天天在群里張羅這事那事,忙得不亦樂乎,忙得開心無比,他還邀請我上過課,每次開學,也都拉我寫祝賀詞。看到他老有所樂,我也很欣慰。
2023年,香港陳贊一博士設立了世界微型小說評論獎,一年一屆,一次評一位,有獎杯、獎狀,以及一萬元港幣的獎金。我把征文啟事發給了他,他可能太忙,沒有寫。后來,湖南邵陽文學院的袁龍副教授獲了這大獎。今年,我們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有協辦第二屆,我又把征文啟事發給了他。顧建新教授回復說:“爭取好好寫一篇,獲個大獎”。還說:“寫好了你先看看,把把關………”我還對他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你獲獎的可能性很大。”可惜沒有等到他的評論大作,卻傳來了他心衰而大去的噩耗,令人心疼。
顧建新教授雖然不是最早研究微型小說的學院派教授,但他對微型小說還是有大貢獻的,一是他與微型小說結緣的時間長,有近30年時間;二是把微型小說提升到學科的高度;三是培養、扶植了一大批微型小說后來者。他的敬業態度有目共睹。
這次,顧建新教授無征兆地因心衰而仙逝,許多文友,以及他的學員都不愿相信是真的,很多同道與他的學生在網上真誠地悼念他,一個人活到這份上,也算值了。
我是不太愿寫悼文的,但從去年到今年,因多位好友駕鶴西去,無奈接連寫了多篇悼文,但愿大家都健康、長壽,好好活著,活出精彩!
2024年2月23日急就于先飛齋
凌鼎年與顧建新教授(右)在中國微型小說理論研討會上(2021年6月5日于寧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