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首屆“大運河詩會”采風創作活動圓滿完成
以詩會友,詩寫運河。2024年5月15日至17日,滄州市文聯成功舉辦了滄州市首屆“大運河詩會”采風創作活動。本次活動的舉辦,旨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強大運河沿岸城市文藝交流,豐富我市運河主題文藝創作,是大運河沿線京津冀詩人聯手開啟的以運河為主題的詩歌創作采風活動。
本次活動邀請了京津冀著名詩人:《中詩網》總編輯周占林,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詩歌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天津詩人》讀本總編輯羅廣才,河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原副主任侯保華,著名詩人陳克,以及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書法家協會主席趙國泉、 副主席呂緒飛,和詩人史忠義、呂游、孫銀冰、余數、王宏、王連宗、王云起、宋平、楊洪謙、金宏利、韓笑棠、唐玉香、張乾、王宇共同組成采風創作團隊前往滄州、泊頭、青縣大運河沿線、黃驊市南排河漁港等地采風創作。滄州市文聯黨組書記王月周,滄州市文聯文藝創作評論和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無名文學》主編趙小溪,滄州市美協副主席盧洪英,滄州市文聯《無名文學》副主編陳宇,滄州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黃子麟,滄州市影視家協會副會長李兆陽,滄州市文藝創作基地管理辦主任蔣濤等全程陪同。
采風團一行先后走進泊頭市營子鎮古桑園、華北局城工部泊頭舊址、滄州市區南川樓、朗吟樓、青縣公民道德建設展館、盤古寺、流河鎮中古紅木文化小鎮、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行采風并參觀學習。
泊頭市營子鎮茍魯道村古桑園綠蔭如蓋,紫紅色的桑椹果實掛滿枝頭,30余棵古桑虬枝崢嶸訴說著光陰的故事,詩人們深受感發,言笑晏晏,在此吟詩唱和。
華北局城工部泊頭舊址這座具有山西建筑風格的“凹”字小院,銘記著無數革命先輩開展城市工作的紅色基因;南川樓、朗吟樓,古韻悠悠,燈火輝煌,積淀著運河兒女深厚的文化自信,充盈著魅力滄州的蓬勃朝氣。
青縣公民道德建設展館中周汝珍等道德模范的形象剪影和典型事跡,不時躍入參觀者的眼簾,讓人忍不住發出“青縣好人多”的感慨,激勵人人知好人、崇好人、學好人、做好人;徒駭河畔的盤古寺莊嚴整肅承載著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資源和寶貴財富,走進此地尋根溯源,讓心靈重拾寧靜;流河鎮中古紅木文化小鎮記載著大運河“漂來”的紅木文化,在感受青縣運河兩岸水草豐美的自然風光的同時,詩人作者們體悟著“一榫一卯一木匠,一工一匠一精神,一桌一椅一傳承,一幾一案一文化”的工匠精神。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集中呈現了大運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8個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
黃驊市南排河漁港,地處九河下梢,黃河的泥沙曾經在此聚結,黃河文明也曾留下烙印。采風團先后來到南排河漁港碼頭、張巨河古貝殼堤、歧口民俗館、歧口炮臺等處,現場感受渤海灣漁鄉人文風情,近距離了解當地漁民生產生活,對基層漁民詩人、漁人詩社給予了熱切指導。詩人們在運河古道上感受到歲月的滄桑,品味大運河帶來的文化氣韻, 感受大運河厚重的文化遺存與精神內核。通過“沉浸式”參觀體驗,詩人們紛紛表示,運河沿岸人民世代相守、勤勞智慧,這些共創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使千年大運河持續煥發新的生機。
滄州市文聯黨組書記王月周指出:此次“大運河詩會”采風創作活動是京津冀文化交流互鑒、開放融合的一個新起點,今后我們將借此契機,不斷深化京津冀三地詩人的聯結,聯手打造更多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精品活動,創作出更具運河氣質、運河魅力的文藝精品。
本次采風創作活動結束后,滄州市文聯將精選采風團詩人們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全方位、多維度展示大運河沿線的悠久歷史、秀美風光、風土人情的優秀作品,并以專輯的形式登載在《無名文學》《天津詩人》等文學讀本和期刊上,以詩歌的形式講述運河故事,昭彰運河風骨,守望精神家園,展現盛世大運河的壯麗詩篇。
文字編輯:陳宇
滄州文藝網出品
滄州文藝網是滄州市文聯唯一官方指定網站
https://mp.weixin.qq.com/s/_06IPtt6WRYUQujeWmsjQg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