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坦坦蕩蕩地愛上詩歌吧,愛它個宇宙洪荒
——第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成功舉辦
劉萍 羅怡
從唐磚宋瓦開始,這一路上不知踏破了多少雙鐵鞋,更換了多少匹駿馬,就為了如今日這般,攜一首詩與一叢山石執手而約,終在此間一坐,手指沿著石上行云流水的跳刀紋,歷經歲月的侵蝕,那些紋路依然清晰如昨,粗糲而樸拙,像極了我們俯身在父親踏實而溫厚的背上,那種真切的貼合令我們無端淚涌。我們讀六月的詩,讀“愛你最深卻輕易不表達的那個人”;我們讀六月的詩,讀“把你視為軟肋也把你視為鎧甲的那個人”;我們在六月讀詩,讀“默默地舔舐傷口,再默默地重新上路的那個人”。是的,我們何其有幸,能在詩句中,尋得那個隱忍、深沉、習慣于默默養家糊口的那個人!
2024年6月23日上午,我們以第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的名義禮敬父親!我們以詩人的名義閱讀父愛如山!
第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特邀當代著名詩人、國家一級作家、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導師胡茗茗老師為點評嘉賓。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詩歌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天津詩人》讀本總編輯羅廣才,著名演播藝術家、中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原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編委、播音管理部主任黎明,天津市河北區政協原副主席、河北區統戰部原部長張景云,《天津詩人》顧問、原天津寶坻經濟開發區主任王為民,民革天津市委會社會法制專委會副主任、天津京秀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王京濤,天津市碧泉國際生活會館董事長李仁堂,天津市碧泉國際生活會館副董事長李曉玲,天津市帝擇安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輝,以及劉萍、余數、王宏、武錦龍、楊郁卉、薛長爽、岳兵、劉寶銀等40余位詩人和詩愛者與會。
李靜館長在致詞中向大家介紹了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天津華夏石雕藝術博物館成立于2018年9月,坐落在天津市北辰區雙街雙進道南側半灣大廈1-1-101,收藏了從兩漢到明清兩千多年間近千件大型石雕文物,填補了天津市在該項文化產業的空白,成為了天津古代石雕文化寶庫。館藏珍藏有園林石雕、建筑石雕、陵墓石雕等,人物、動物、欄板、浮雕、龍亭龍柱、瓊樓玉閣、飛禽走獸等包羅萬象。雕刻風格雄渾古樸、淡泊飄逸,手法圓潤細膩,紋飾灑脫流暢。天津華夏石雕藝術博物館秉承為社會辦館、普惠大眾的辦館理念,免費對公眾開放,籍此喚起更多人對文化產業的關注。
尚穎誦讀謝默斯·希尼的《挖掘》,胡茗茗點評: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敘事詩是尤為重要的詩寫手段在富有畫面感的描摹中,詩意緩緩浮出。好的敘事詩或者一名好詩人的任務就是:詩人并沒有發明什么,他只負責喚醒,詩歌中反復出現的挖掘機就是個絕好的載體。它是詩的巨大粗制的掘士機,如同作者指尖矮墩墩的筆。創作就是一個深入挖掘的過程。每次動筆,都像是在挖掘內心的秘密花園,那里有著對世界的理解。但作為我們所謂“找到一個音調”的例子時,它是有趣的。這意思是,你可以把你的感情訴諸自己的語言,這自然音調即你所聽到的,在聽到的同時,一些情感和思考被喚醒,絲絲縷縷地被喚醒。
田素娟誦讀大衛的《寫給父親》,胡茗茗點評:到目前為止,你們的誦讀都已經感染到我了,可見好的誦讀是非常有磁場非常有力量感的。詩人大衛是我們共同的好友,也是一位我欣賞多年的優秀詩人,他一貫以超拔的想象力給人以打擊,他的詩句帶有磁場。這是一首寫給父親的詩,也是一首男人寫給男人的詩。詩人故意先正話反說,寫男人之間的陌生、絕望甚至敵人,然后成最好的兄弟,甚至不是兄弟,都是“沒人疼的孩子”,直至忍不住熱淚,他教給我們一種寫法,那就是越濃郁的感情越要收著寫,忍著寫,壓著寫,給它一個壓力的結果就是最后的噴發。就像女人常說的“我恨你”其實恰恰是濃郁的“愛”的表達。
張紅巖和肖依含小朋友誦讀博爾赫斯的《雨》,胡茗茗點評:詩歌必須通向某個地方,那么我們順著博爾赫斯的雨通向了作者的父親,通向回想。這首詩歌以雨為主題,敘述沉穩老練而且痛感克制,讀者容易走近和產生共鳴。
薛長爽誦讀大漠十一的《回眸》,胡茗茗點評:寫詩之難度,就是怎樣去掉詩中非詩的成分,怎樣讓詩更樸素。樸素是與生命本體相一致的。所謂詩的創新是極難的,難不在于詞語的花俏與夸張及漫無目的的比喻,而在于你寫出來的文本是否與你的生命共振。才情與文化修養在這方面至關重要。返璞歸真乃大道。慎言創新,說好自己想說的話就不容易了。
張乾誦讀狄蘭·托馬斯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胡茗茗點評:這是我在寫詩之初對我很有影響的一首詩。剛剛我說這首詩很好讀,黎明老師說這首詩朗讀有難度。黎明老師給大家講一講這首詩朗讀的時候有什么技巧?這首詩的情感跳躍度很大,語言的控制、聲音的控制、情感的控制就顯得越發的難,希望大家要注意詩歌的語言——要走心,表達的過程中要做到興奮和從容,在我們朗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才是這首詩的傳播者,才能真正體現出這首詩的價值。胡茗茗點評:歐美的19行詩,它比14行詩呢,更多了一些變韻,在它的詩歌內部當中有一些重復的短句,就像這首詩一樣,這樣產生的結果就是特別有張力,有復合融合的情景人物事境。我覺得這首詩寫的太飽滿了,就是這種風景里面的人物的情景,以及他們融合起來的那種情感,然后呢,用“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進行承接和托舉,甚至來進行一個轉場和鏡頭的閃回,都是非常的奇妙。
楊郁卉誦讀王妃的《前面走著一群父親》,胡茗茗點評:后口語敘述的特點之一,舒展又節制,綿軟又彈跳,淡入又出神,自然又誠懇。準確底下保持銳利。詩歌中很多小細節的詞語,非常的大膽。就像照相一樣,鮮活生命力的出挑更重要。
劉萍誦讀朵漁的《父與子》,胡茗茗點評:這首詩的作者朵漁我們都非常熟悉,這首詩我想讓羅廣才來點評。羅廣才點評——朵漁寫的詩在業界還是非常有力量的,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他在細小結構中展現出強大的力量,是他詩歌的一個顯著特征。這首詩與他最出名的詩歌《下雪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倒數第二句雖顯粗糙,但詩歌中有時候“粗糙”的表達方式可能是一種藝術手法,用來表達特定的情感或者思想。當然,這也可能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感受,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詩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偟膩碚f,朵漁的詩歌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內涵,他的作品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欣賞。
胡茗茗點評——父子間角色的變換,是本詩最大的亮點,我們都是在這種角色的轉化與循環中讓血脈一代代傳承。我們左右張望,我們被夾在中間,我們的左右都是“鏡子”。這個世界上,愛你最深卻又不會表達的人,是父親。他可能很少說“愛你”,但他的愛卻從未停止。我們和整個世界的連接,就這么寥寥的幾個人。這倫理,我們既享受著它又飽受復雜又甜蜜的折磨。
羅怡誦讀周所同的《給父親》,胡茗茗點評:所同老師是我在“青春詩會”自己主動選擇的老師,他的為人非常好!細節,細節,還是細節,詩人用大量的細節處理,堆砌,涂抹,一個時代普通甚至卑微的老父親形象躍然紙上。細節里有生活,細節里有時間,細節里有時代,細節里有特有的符號和氣息,請一定相信細節的力量勝過語言。記得陳超先生說過:詩人是人類的良心,是刻寫墓志銘的人,是堅持簡潔而意味深長的人,是人類的祭司和歌手。
孫德剛誦讀海男的《穿灰白色的確涼襯衣的男人》,胡茗茗點評:詩歌說到底是一種藝術,一門手藝活。詩歌語言是一個詩人終生溫習的功課,詩人海男在我的印象里是一名詩歌女巫,玄妙的,神性的,巫性的,智性的,人性的,女性的兼而有之。這是她樸素直白的一類詩,但終究還是糅雜了藝術性的處理,比如踢毽子的切入和轉化,豐富而立體了整首詩的構架。藝術的言說方式也很有海男的特點。
詩人武錦龍的女兒武宇熙誦讀北島的《給父親》,胡茗茗點評:首先,這肯定是一首充滿“隱喻”的詩作。父親,一棵悲哀的橡樹,在北方一個寒冷的早晨,“父親”,他不僅指血緣上的父親,更是中國某種傳統力量與權威甚至威壓的象征。給父親,本質上意味著一次精神和心靈、情感的返回,又意味著承認并且主動進入父親所造就、代表并且延伸下來的生存的歷史。它也代表了游子歸家的渴望和作為人子老去的尋根沖動。更蘊含了一個詩人對于自己人生局限性和必死性照耀下的前半生的回顧。高大堅忍的橡樹,象征著北島衰老而仍健鑠的真實的父親,但它如今也已經擁有了悲哀真實的尺寸,它悲哀,卻并不因此喪失其全部高大堅忍的特質,而正因為其高大堅忍,卻又反過來更加突顯了它的悲哀擁有多么巨大和形象的尺寸。它的悲哀與它的生存等身。這就是父親帶來我們的穩固、強大和巨大得難以言說的悲痛。。這是一首因為愛而特意巧妙隱藏的悼亡詩。第一節詩已經預示并且蘊含了此詩的全部,后面的只是更多更深的回憶和展開。是對第一節詩所展開的打擊的本能反應,妄想通過增加更多的回憶和思考,來延緩打擊對我們心靈造成的傷害和震動:時間拉得越是長,越是開,悲哀就會顯得更稀薄些,悲痛欲絕的心情也許就能夠在時間的緩沖劑中得到較好的緩沖。女人走進的夜晚將在同樣一個北方的令人流淚的早晨,走出一個健壯的男人。這個男人可能是父親,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你,或者任何人。
白月影誦讀臧海英的《石頭》,胡茗茗點評:詩面上也沒多說什么,只是寥寥數筆,將我們慣常所見的人生變故說了一番,順便平平實實地說了兩句類似感言的話,便戛然收筆。如此有限的寥寥數筆,卻筆筆生力,搭在關節處,于無中生有中,人與自然、人與存在、人與命運那一種不得不的認同感,詩歌就是這樣,它既可以是簡單的,也可以是復雜的,它可以溫柔如細雨,也可以強烈如風暴。它是我們對世界的回應,是我們對存在意義的追問。羅廣才補充——我選擇這首詩的時候是因為一個場景,一個秋天,我獨自去吃早餐,我對面有一位老人,名牌衣服但卻非常邋遢,路過的人喊他老師,他用天津話說了一句“你嫂子走了,我沒有沒家了!”當時他的眼淚就出來了,我的眼淚也出來了。這首詩用最平凡的語言把這種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首詩的立意和視角非常好。
王宇誦讀羅廣才的《父親的記事簿》,胡茗茗點評:這首詩讓我想到了李健的那首歌《父親的散文詩》。親情是永恒的詩歌主題,也是每一位詩人繞不過去的基本功。詩,本身不僅是語言,不僅是經驗,甚至不是抒情,它就在你想說又說不清的那一部分里;在事物停頓的空白里;在你的心被扎疼的感知里,靜靜地呆著,等著你被上帝選中作他的代言者。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講,作者用講故事的手法通過記事簿托起一個老父親的形象。這首詩垂直降落,無一字生澀,無一詞不素,低調、本色、從容,向信任他的讀者,傳達靈魂的歌吟與流淌,江河或者熱淚。
趙婷彥誦讀王春天的《關系》,胡茗茗點評:詩人要解決的問題無非兩個:理解自身,和自身對話;理解時代,和時代對話。詩人在詩中提到了一種針鋒相對父子的關系,一直圍繞釘子與墻的意象反復做文章。其間的刺痛,柔軟,嘆息,沉默等等復雜情感躍然紙上。這既是一種詩人的思考和表達,也是時代的一種人文關系的闡述。在此,我也想用一個意象來表達我的想法:到燈塔中去,到冷漠的核心去服役……這是我們詩人的活法和姿態。
岳兵誦讀亮子的《給父親拔牙》,胡茗茗點評:作者試圖通過對拔牙過程細膩入微的描繪,讓讀者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情緒和溫度,就如同觸摸到生活的肌膚,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源自于生命的體驗,源于對這個世界深深的悲憫。結尾部分出現的那顆子彈托起了整首詩。這個意向的出現既真實又無比重要。
尚穎誦讀余秀華的《我已經很多天沒寫詩歌了》,胡茗茗點評:我們通常會說寫詩要有清晰的“筋骨”。這里的“筋骨”是指詩歌的內在結構和力度,還有節奏,或者可以叫做旋律?!八泻谀嗤?,我有白紙張”就是本詩里的筋骨。其實詩人和大多數人一樣,買菜,吃飯,逛街,招貓逗狗,熨燙衣服,對著窗外發呆,不同的是,詩人會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發現事物背面的東西,美好或者黑暗,復雜或者皎潔。然后把它寫出來,好好寫,寫清楚,誠實一些,具體一些,相信細節在文本中自帶的力量。持平常心,作平常人,寫不平常的詩。諾貝爾獲獎作者古爾納曾說:“寫作并不是要告訴人們他們絕對不知道的事情,人們可能知道這些事情,但是要找到一種方法,用讓人無法逃避、必須直視的方式說出來”。
田素娟誦讀禾秀的《站著投降的人》,胡茗茗點評:說到底,當我們談論詩歌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在討論文字的藝術,我們在探討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世界的深情告白。作者選取的一系列從小到大到死的生活鏡頭,無非是貫穿其中的“愛”,只字不提愛也是愛意滿懷,越樸素越繁盛,越無修辭越是語言的狂歡。我想強調的是:現代創作詩歌一定要盡可能放棄詞藻的堆砌,放棄形容詞,放棄定語,多用名詞和動詞,盡可能的說真話,說清楚的話。學習寫詩是一種更復雜的、嚴格意義上的學習。
張紅巖誦讀王宇的《拼音》,胡茗茗點評:深情永遠如大海,真摯的綿長的愛就是大海腹腔里的海綿。這個作者貌似有些笨拙其實很會寫親情,因為很有感觸,很細膩,很誠實,畢竟詩歌是最做不得假的。如果前半截再精煉一些的話,相信會有更多可能性發生。
薛長爽誦讀張二棍的《父親節,寫給兩個兒子的幾句話》,胡茗茗點評:我想寫作就是區分,是語言、信仰和文化差異的區分,也是經歷和表達的區分。也是好詩和平庸之作的區分。優秀的詩人不關心真理,只關于個別。見筋勒骨。筋者,語言,“見”即是能清晰感受到語言細糲銳利部分;骨者,對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勒”,指深刻??梢哉f,我這兩日在反復自問,這是怎樣產生的呢,直到讀到這句話時才算明了一些:我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總結性的有感而發,掏心掏肺地展示出來,記錄下來?!翱偨Y性的”語言,本身就系統性、邏輯性、概括性很強的,也精練簡潔,這文本的“筋骨”由來算找到了。所謂的“筋骨”,我曾在詩里把它比作“纖維”,生活的纖維,抽取,提純,詩歌這高級的手工活,讓我變得易感而沉默,我始終不愿接近那猝不及防的灼傷,但我知道我該保持善良,用我的經驗提供給他人的防備和警醒。不然所有的文字都只會是裝腔作勢的呻吟或教條,毫無意義。我想這是態度問題。
王宏誦讀西娃的《哎呀》,胡茗茗點評:在詩中,作者流露出很強烈的孤獨和沉默意識,我相信這時侯,人不再靠語言和“物”交流,而是啟動全身的感官器官去觸摸,感知,對話。我認同詩歌就是一種瘋狂的平衡技術,控制到無法控制,真實的一面自然就會出現,通過詩人的想象力,將一枚創可貼貼在那一聲“哎呀”上,也貼在你我的哎呀上,那一刻,我們都同時哎呀了一下,詩人的高明之處正在于此。
楊郁卉誦讀楊震的《父親》,胡茗茗點評:一首很適合舞臺上朗讀的詩,飽滿的,抒情的,傳統的……“整個世界都在你長滿繭的掌中:糧食,原則,通向山外的路!”這兩句加分了。然而,大詞、空詞稍有點多了,須規避一下。
劉萍和羅怡誦讀呂游的《父親,我不能寫你了》,胡茗茗點評:很多詩歌書寫愛情親情,都是貼著皮膚的溫度而寫,很能打動人。對詞語的捕捉建立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和對人世的憐惜悲憫之上,因此,這樣的詞語是可靠的??梢哉f,是疼痛感使我們與優秀的詩歌相逢。這是一首成熟詩人的成熟之作,但對于成熟詩人來講,越是成熟越是要避免過于成熟,相反要有顆粒感、笨拙感,把詩寫得不那么像詩。
魯菲兒和武宇歆誦讀胡茗茗的《舷窗外》,胡茗茗點評:我簡單說兩句我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在飛機上舷窗外,看到了很多云,當我看到了我的父親隔著舷窗和我揮揮手,飛機上其他人都睡著,我一邊在寫這首詩一邊在淚流滿面。
由黎明老師為第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做總結發言:首先感謝大家,謝謝廣才的邀請,其實廣才在打電話的時候只跟我講了參加讀詩會,但沒有跟我說主題,如果是這個主題我可能不會來,因為我的人生有兩個痛點:一個是父親,一個是母親。我從來不朗誦父親的詩,母親的詩也不提筆去寫。我在家沒有翻閱本次的資料,傷痛不想去揭。但今天很觸動我,寫父親的詩和朗誦父親的詩區別很大,雖然大家朗誦上可能不太專業,但你們的動情朗誦讓我很震撼、很感動,你們真的是在用真情朗誦父親的主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心靈的撞擊,讓我們知道父母在的時候是多么的珍貴,哪怕他們癱瘓在床,只要他們在,家就在。我們這個活動不單單是一個讀詩會,更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孝道的傳承。當一切都成為歷史的時候,一定會成為你們的痛。我希望廣才把這個活動深入下去,以后可以是誦詩會。我很想給大家朗誦一首詩,就是臧海英的《石頭》。
父愛如山,溫厚如石!我們背靠著大山,撫著石頭的紋理。我們就是這樣一群讀詩的人,在六月的藍天白云之下讀詩,在華夏石雕博物館里讀詩,在第九期的“天津詩人讀詩會”上讀詩,在一首首詩里撣去父親衣襟上的塵土,抱一抱集堅強、溫柔、嚴厲、慈愛于一身的父親,感受那份力量與美好。
是的,在一尊尊石雕里,我們找到了獸鳴、雨雪、幽壑、風入松竹聲;我們在一首首詩歌里重新遇見了謙和、沉默、敦厚,以一己之力替我們抵擋傷害和挫折的父親,讓我們一次再一次回到溫暖港灣的父親,父親一直是無我的存在,愛到深深處,原來就是這么簡簡單單。
天津詩人讀詩會就要走到第十期了,即使兩腳風塵,即使盛夏溢滿窗口,我們這群讀詩人,毅然決然的拿起詩歌這枚繡花針,把一句一詞繡進去,把一城山水繡進去,把枯寂凄荒繡進去,把歲月蒼涼繡進去,最后,把自己也繡進去,讓我們坦坦蕩蕩的愛上詩歌吧,愛它個宇宙洪荒。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