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詩情
——著名詩人大衛、羅廣才、劉劍赴云南東川采風研學
2024年7月31日至8月3日,應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文聯和彝族詩人、云南興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李春女士邀請,當代著名詩人大衛、羅廣才、劉劍以及媒體人王永純、云南本土詩人李輕松等眾多詩家踏上古老的天南銅都,在東川色彩斑斕的紅土地上,上演了一場文化與激情的碰撞。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洞察力,挖掘東川深厚的人文底蘊,探索其獨特的歷史地理風貌。從紅土地的如火熱情到金沙江的壯闊波瀾,從古樸的銅運古道到新興的鄉村風貌,從箐口村的“伊甸園”到紫霞宮的奇花異草再到49道拐,巍巍的牯牛山與緩緩流淌的清泉,無一不是東川獨有的風景。名家們用他們的筆觸和思緒,記錄下這些令人心動的瞬間,讓東川的美,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每一個觀者的心靈。
8月2日上午,一眾詩歌大家在海拔3000多米的碧谷街道箐口村韻瑤大酒店體驗著“立體氣候”,與東川春蠶詩社、東川作協的20余名詩友交流、分享詩歌創作感悟。東川區文聯主席劉宇、副主席王興高,東川區文聯顧問字文斌,春蠶詩社副社長詹應璋、戚永華,東川區作協副主席唐昌民出席研討會。
東川區文聯主席劉宇向詩人大衛、羅廣才、劉劍一行到東川采風研學表示熱忱歡迎,希望各位名家用詩歌發現東川、認識東川、愛上東川、推介東川,在推動東川詩歌創作繁榮發展的同時,用文化元素助力東川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大衛等詩人表示,東川的每一片山水都是一首美麗的詩,將持續關注大美東川,帶領國內更多“文化大咖”到東川深度體驗,在東川設立創作基地,為東川培養優秀詩歌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
在研討會上,詩人大衛做了《漢語新詩如何抒情才能直抵人心》的主題講座,結合他在《詩刊》擔任六年詩歌編輯和在中國詩歌學會擔任常務副秘書長的編輯、組織活動的經歷,與東川的詩歌愛好者交流了創作當中情感表達的技巧,“抒情是文學作品中的核心,有不少新手常常是在抒情時總是繞來繞去,顧左右而言他,要注意把握和處理好濃與談和大與小的問題,能打動人才是衡量這個作品好不好,值不值得讀,有沒有生命力的標準之一?!薄叭绻軓亩嗝嫘?,多意性,想象力著手,達到情到深處人孤獨,打動了人卻含蓄而不動聲色才是高水平,高本領?!?/p>
詩人羅廣才以創辦15年《天津詩人》讀本的編輯經驗和40年詩寫體會,漫談了“你”和“我”以及語言表達藝術如何提高作了分享,提示詩友們,要過好語言準確表達這個關,寫古體詩的不要用現代語言,完全去套用古人語言來寫也不是古體詩,要把握好語言應用這個度。漢語新詩,“你”“我”“他”在詩中的應用也不能隨意,所表達的語言要準確,不能濫用,要錘煉好文字,要學會靈活調整你作品中的句子,以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詩人劉劍以四十年來一直站在漢語新詩最前沿的高度,強調創作要選用新鮮的語言,陳舊的要摒棄,在語言上要有講究,有突破,故功夫在詩外。
研討會上,一眾名家還為東川詩友的作品現場予以講評,經過老師的“修剪”,作品瞬間“煥然一新”,贏得詩友們陣陣掌聲。與會的東川本土詩人也紛紛表達了自身的感觸。
詩人南峰說:我有幸參與了此次活動,其間受益頗深。老師們的講解生動而深奧,引人入勝,令人深思。特別是著名詩人羅廣才老師的一句“詩是血管里噴涌出的熱血”與我引發共鳴,重新點燃了我的渴望。羅廣才老師在點評《山洪》一詩時,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指出不足,一語中的地點明“山洪——透明”的巧妙構思,僅用4個字便畫龍點睛,充分顯示出大家風范和行家眼水,道明此詩的“詩眼”及內在價值。這次交流感受頗多,名家講座還能起到扶持一批詩人的作用,能助文藝的百花園茁壯成長,希望以后這樣的活動更多一些。毋庸置疑,通過與名家的交流,可以快速提升寫作水平。另外,與名家交流能拉近距離,更容易發現美的存在。
詩人李旭說——有幸聽到三位名家的講座,讓我更深入了解到詩到深處最寂寞的創作境界,詩的意義在詩外,在讀者的看詩讀詩的體會中,創作時詩句不能太直白宜含蓄。大衛先生把詩的創作聯系東川大山中埋藏著許多礦石一樣,表面看不見實則深埋其中,等人去開采挖掘。把詩歌的語言聯系到山西民歌,昭通鹽津一中的樊老師和臺灣詩人夏雨的詩句,通俗易懂講解分析細致而透徹。羅廣才先生講解“你和我的詩句”表達,講到詩的創作要有個高峰,巧妙比喻為如今天在座的各位來在群峰環抱的風景區里面搞這次文學講座一樣,然后展開講解,講到羅廣才先生1984年十五歲開始創作寫的第一首詩《給你》,把詩意理解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描寫出來,羅廣才先生再三強調好的詩句不必用形容詞來修飾,用生活中的樸素語言更顯得自然和諧,寫詩就要在生活中善于尋我新詞語,不能一直模仿別人的格式去寫,羅廣才先生還建議并指點我們到一定階段實在寫不出來的話,不妨騰空自己靜下心來多讀讀經典名著,去創作時把每個文字視為自己的文武百官去管理和安排。劉劍先生首先高度贊揚了東川的每片山水都是一首詩,詩的創作來源于生活中,詩中的每個字詞都要細細斟酌,寫愛情詩最好不要用那個“睡”字。劉先生還給我們分享了他的創作經驗,在睡覺的枕頭下面擺上一疊A4紙和筆,忽然有好的詩句在腦海里跳出來,立馬在不開燈的時候摸索著在紙上記錄下來,第一天再進一步整理好。最后劉劍先生講到創作不能讓你富有,但能讓你的心靈平靜下來,越來越接近大自然,這是劉劍先生給我們指出創作的最大益處。
詩人劉發秀說——詩歌名家的到來讓我們開闊眼界、提升文化素養、他們用風趣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我們傳經送寶,可謂妙趣橫生,受益匪淺! 您們來了讓我們聆聽到時代的聲音,再次體味詩歌的魅力,非常感動!希望更多文化界的領軍人物,能走進東川,熱愛東川。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用一首首山歌來表達我們的謝意與深情。
詩人朱德云說——有情懷的地方,自然產生了一些詩歌的光芒。大衛詩人:情到深處人孤獨。身為土生土長的東川人,源于對詩歌的熱愛(古體詩或現代詩),書寫故鄉的風土人情,回憶童年的木棉花開,有情亦為無情;羅廣才老師:哪一行令自己有切膚之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從生活出發,領會柴米醬醋鹽,平平淡淡才是真;劉劍老師: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新時代就要創新,詩歌并非另辟蹊徑,但不能套用已經“成熟”的字句和篇章。
這次活動圓滿而成功,希望外界的朋友能通過我們的文字了解東川的人文素養、歷史地理等豐富的內容,我們期望看到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東川。
著名詩人大衛、羅廣才、劉劍一行云南東川采風研學之旅,是詩歌創作與文化情懷的同頻共振,讓基層文化工作者與名家近距離交流,再次體味詩歌的魅力,聆聽到新時代的聲音,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探索,或將成為推動東川文化繁榮和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李春/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