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海報
“周瑟瑟的詩歌發生學”講座在湖南圖書館舉辦
8月13日上午,“周瑟瑟的詩歌發生學”在湖南圖書館舉辦。這是湖南圖書館120周年館慶活動“百廿湘圖,數字書香”系列講座之一。活動由湖南圖書館主辦,中文在線協辦。
今年是湖南圖書館成立120周年,“改良社會不一術,而效果莫捷于圖書館。”1904年3月15日,梁煥奎、龍紱瑞等十二位湖南文化教育界名士在《湖南官報》整版刊登《創設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募捐啟》,發出“信乎圖書館之不可一日緩也”的呼喊,決心讓圖書館成為“輸入文明、實驗教育、堅其信心、富其能力”的強力陣地。
當天在長沙市湖南圖書館閱覽樓一樓多媒體演示廳,周瑟瑟的講座分為三個部分,他從“中國詩歌田野調查”講起,再到“當代詩歌語言啟蒙”,最后講到“從孩子眼里看當代生活”。
圖書館是文化的燈塔
在講座開始,周瑟瑟首先向湖南圖書館的開創者、守護者與建設者致敬。他談到,1930年7月,湖南省立中山圖書館教育會坪舊館舍所有藏書、器具、文卷全部毀于戰火。他認為圖書館是文化的燈塔。
周瑟瑟曾擔任百集人文紀錄片《館藏故事》的總導演,那是為中國國家圖書館100周年拍攝的,攝制組當時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分館里辦公。他說在那里他能感受到王國維、魯迅、鄭振鐸那一代人的氣息。今天來到湖南圖書館,這是他的故鄉,湖湘文化的氣息聚集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文化氣場。
通過田野調查揭示詩的秘密
周瑟瑟認為,詩歌是對世界的發現,詩人是那個發現世界的人,詩人的任務是不斷地揭示詩歌的秘密。中國新詩107年了,我們認識新詩、寫作當代詩歌的經驗有很多。他的經驗是“田野調查”的方式。他在講座中介紹,2015年10月18日,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在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上成立,洛夫、吉狄馬加揭牌,周瑟瑟、吳少東、黃明祥接牌。周瑟瑟表示,通過田野調查來進行社會大眾的詩歌普及、兒童詩歌教育、民謠采集、地方民俗文化、傳統詩歌資源整理。在安徽宣城涇縣潭花桃古村落,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到當地學校、村民家里進行了調查問卷。9年來,他們在岳陽郭鎮鄉麻布村與磨刀村,湘陰栗山與柳莊,安鄉縣湯家崗稻作文化遺址、黃山頭,橫跨華容、南縣、安鄉三縣環洞庭湖,汨羅江、屈原投江地河泊潭村,貴州遵義綏陽縣十二背后,北京宋莊藝術區北寺村,南岳衡山,哥倫比亞麥德林,墨西哥奇瓦瓦等地開展詩人田野調查與駐地寫作計劃活動。
周瑟瑟在介紹《中國詩歌田野調查》
周瑟瑟的詩歌發生學
周瑟瑟著有《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當代詩歌語言啟蒙》《當代詩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等專著,他回答了現場讀者“什么是詩歌發生學”的提問。
“詩歌發生學”是他從40年詩歌寫作經驗里總結出的詩歌認識、寫作與思考的方法論,通過田野調查、走向戶外的寫作,去發現詩歌真實存在的狀態。他的詩歌田野調查方法體現在三個方向:一是詩人個案研究,對一個詩人的寫作進行整體性的考察;二是文本細讀,這是受陳超先生當年的先鋒詩歌解讀的影響,從一首詩里看一個詩人;三是詩歌寫作現場。周瑟瑟深入到當代詩歌的語言現場,歸納當代詩歌的語言發展特征,分析不同美學向度的詩人,在實現其寫作觀念時,語言所處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在他這里,詩歌是對未知經驗的持續勘探。周瑟瑟以即時性的真實去處理生活現場的詩歌經驗,這就是周瑟瑟的“詩歌發生學”。
周瑟瑟強調,當代詩歌語言啟蒙是一條漫長的路,他不過是那個不妥協的孤獨的夜行人。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傾聽孤獨者內心發出的細微的聲響。他在《當代詩歌語言啟蒙》這本書里只做了一件事,考察當代詩歌語言在每一個寫作者身上發生的細微的變化,詩歌語言與寫作者的心靈之間發生了怎樣密切的關系?這是他最關心的。
周瑟瑟在湖南圖書館講“詩歌發生學”
話怎么說,詩就怎么寫
周瑟瑟給現場的孩子與家長強調,“兒童,尤其是低幼兒,他所看到的、無意識說的話、眼睛看到的可能都是詩。兒童的思維、觀察、語言是詩最初的樣子”。
周瑟瑟表示,作為一個成年詩人,我們需要去向兒童學習怎么寫詩,而不是要去教兒童寫詩,我們是通過兒童的思維方式、兒童的眼睛、兒童的表情,去從他們身上找到詩歌那種最原始、最干凈、最純粹的感覺。
“姜二嫚是深圳的孩子,四歲多時,有天晚上她爸爸帶著她在公園散步,打著手電筒,隨口就說了一句‘拄著一個光的拐杖’;在她稍大時坐火車,車里的燈光熄滅了,看到窗外的一盞燈在閃爍,她脫口而出‘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某一件事物和某一個場景,第一反應、脫口而出的話,可能就會出現詩”。周瑟瑟認為,成年人在現代教育的馴化之后,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對事物的描述更多的是一套知識體系的反應。而幼兒,尤其是最早開始說話、三四歲的孩子,他們沒有太多的知識儲備,面對新鮮事物,只是將大腦的第一反應通過語音表達出來,這是最真實的感覺和反應,也是孩子最純粹的觀察力與想象力的呈現。
周瑟瑟告訴家長盡可能地去引導孩子說詩,而不必一開始就寫詩,寫的行為過程是一個筆和紙的關系,而說的過程是一個舌頭、牙齒、嘴唇的關系,是一個氣流的關系,是一種語言的表達關系,往往更能反映出孩子最真實的情感。“就像當年胡適所強調的那樣,話怎么說,詩就怎么寫”。
周瑟瑟在介紹“00后”姜二嫚的詩
周瑟瑟與部分讀者在湖南圖書館合影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