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求是杯”國際詩歌創作與翻譯大賽圓滿落幕
詩韻杭城、文潤浙大,第六屆“求是杯”國際詩歌創作與翻譯大賽決賽于2024年9月15-16日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成功舉行。本屆大賽由(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主辦,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共同承辦,國內十余家學術機構和社會團體通力協辦。自征稿啟事發布以來,7個月間大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國內外440所高校、278個專業的本碩博各就讀階段在校生參賽作品3098篇,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均創歷年之最。這些作品分創作和翻譯兩個賽道,歷經省賽、國賽等多個環節的專家評審,最終遴選出近百篇優秀作品進入決賽。這些作品的創作者齊聚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展開一場充滿詩意的“紫金港論劍”,最終產生國賽一等獎29名、國賽二等獎56名,以及國賽三等獎和優勝獎若干。
“求是杯”國際詩歌創作與翻譯大賽是充分體現浙江大學人文發展理念的結晶,它始終秉承著推動高校文化建設、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培養高等教育人文情懷、促進國際交流與跨文化傳播的辦賽理念,逐步發展成為一項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性詩歌賽事。自設立至今的10年歷史中,“求是杯”共吸引了逾萬名愛好詩歌的青年參賽學生,凝聚了一大批國內外詩歌創作、翻譯、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這個“詩歌共同體”不僅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還促進了五湖四海乃至中外各國之間的文學文化交流,充分體現了文明互鑒的時代之音。
本屆大賽線下決賽環節規則明確、紀律嚴明、計分嚴謹、井然有序。詩歌創作與詩歌翻譯(英、德、俄、法、日、西等六種語言)共分7個組分別展開角逐。吳笛、趙振江、高興、汪劍釗、田原、沈葦、陳壯鷹等著名詩人和翻譯家,以及十余位詩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教授擔任評委,共同評審與見證了決賽一、二等獎的誕生。決賽評委會在這些層層選拔、突出重圍的近百份作品中,優中選優,踐行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確保了獲獎作品的文學水平和審美高度,為廣大青年學生對詩歌的熱愛與執著保駕護航。
(7個組專家評委會工作剪影——創作組:汪劍釗、沈葦、劉翔、帕瓦龍;英語組:吳笛、高興、杜磊、宣奔昂;德語組:陳壯鷹、劉永強、趙蔚婕;俄語組:王永、馬衛紅、袁淼敘;法語組:趙佳、沈斐斐、趙苓岑;日語組:田原、阿莉塔、胡文海;西語組:趙振江、程弋洋、盧云)
(部分參賽選手決賽現場剪影)
決賽之后,“詩的穿越——2024浙江大學國際詩會”中秋活動在紫金港校區臨湖廣場公開舉行,國內外30余名詩人及專家學者蒞臨現場,吸引了百余名校內外師生落座聆聽。著名詩歌翻譯家、《世界文學》雜志前主編高興主持詩會。英國華威大學副校長、歐洲科學院院士西恩·漢德(Seán Hand),俄羅斯總統國民經濟和公共管理學院首席專家、《文學問題》期刊主編伊戈爾·沙伊塔諾夫(Igor Shaytanov),青年詩人、牛津大學墨頓學院當代詩學博士多米尼克·漢德(Dominic Hand),以及趙振江、梁曉明、汪劍釗、沈葦、田原、陳壯鷹、帕瓦龍、劉翔、王宗琥、羅米良、盧云、袁淼敘、薛冉冉、趙苓岑、宣奔昂、趙蔚婕等大賽評委先后上臺朗誦。中、英、法、俄、德、日、西等7個語種的詩歌經典和當代原創悉數登場,與會嘉賓紛紛沉浸在詩歌語言感化心靈、啟迪智慧、凝聚人心、傳播真善美的氛圍中。此次國際詩會在校內外反響良好,不僅拓寬了浙江大學在校師生的國際視野,還促進了中外詩歌文化的交流互鑒,增進了不同文化背景青年之間的理解與共鳴。
(國際詩會大合影及現場剪影)
16日,第六屆“求是杯”國際詩歌創作與翻譯大賽頒獎典禮在紫金港國際飯店隆重舉行。典禮通過華語之聲、浙江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平臺進行節目錄制和現場直播,直播觀看人數達34萬人次,并由新華社、央視頻、浙江衛視、錢江晚報、杭州新聞等多家主流融媒體報道盛況。來自海外多個國家以及國內二十余個省賽省區的數十位學者與詩人蒞臨現場,國內十余個學術組織機構與雜志社的負責人以及外國語學院院長相繼宣讀獲獎名單并為獲獎選手頒發榮譽證書。
(頒獎典禮現場)
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楊革新教授主持開幕式。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江洪教授首先致開幕式歡迎辭,他指出,浙江大學一方面秉承“求是創新”的校訓,著力推動科學進步與技術發展,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崇高聲譽;另一方面,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充分弘揚人文精神,尊重文科發展之道,十余年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飛躍的進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邱華棟先生發來賀信,祝賀大賽圓滿成功并肯定了“求是杯”大賽在詩歌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對大賽的進一步發展寄予期望。浙江省社科聯名譽主席蔣承勇教授代表省社科聯與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致辭,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物質文明的現代化,同時也是對物質文明的超越,實現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才是更高追求,而詩歌創作與文學翻譯正是承載這一進程的關鍵文化力量。
英國國家學術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學聶珍釗教授致辭,他表示作為歷屆“求是杯”大賽的參與者,他見證了大賽的發展壯大,看到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借助大賽的力量嶄露頭角,在創作事業與學術事業的道路上獲得進步。英國華威大學副校長、歐洲科學院院士西恩·漢德發表致辭,他細數英語詩歌史上的多位經典詩人,強調了詩歌創作與跨文化翻譯在人類文明歷史中起到的文化記憶作用。
正式頒獎環節,《江南詩》詩刊編輯部主任江離、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傅光明、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歐榮、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副會長朱文斌、《世界文學》原主編高興、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章汝雯、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秘書長凌喆相繼宣讀各類別獲獎名單(包含創作類一二等獎、翻譯-英語類一二等獎、翻譯-多語種類一二等獎、優秀指導教師獎以及優秀組織獎等)。
浙江大學校友、求是人文發展基金捐贈者陳雪源、李亞君、沈維軍、葉勝虎;詩人帕瓦龍、詩人劉翔;大連外國語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羅米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茂生、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宗琥、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院長孫超、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陳壯鷹、日本城西國際大學教授田原、詩人梁曉明、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歐洲科學院院士西恩·漢德、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沈葦、北京大學教授趙振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葉興國、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董艷萍、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會長王永相繼為獲獎選手、優秀指導教師、優秀組織單位頒獎。
(創作類 二等獎獲獎選手)
(創作類 二等獎獲獎選手)
(翻譯類-英語 二等獎獲獎選手)
(翻譯類-英語 二等獎獲獎選手)
(翻譯類-德、俄、法、日、西語 二等獎獲獎選手)
(翻譯類-德、俄、法、日、西語 二等獎獲獎選手)
(創作類 一等獎獲獎選手)
(翻譯類-英語 一等獎獲獎選手)
(翻譯類-德、俄、法、日、西語 一等獎獲獎選手)
(優秀指導教師與優秀組織單位代表)
大會閉幕式由主辦方(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會長吳笛教授致辭并總結。他指出,詩歌是從豐富的語言礦產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是人類生活經驗和思想情感以及個體心靈軌跡的最妥帖的呈現,也是民族語言藝術的精華與精神文化的象征。詩歌更是人類各個時期相互之間傳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載體,它起到了溝通不同民族文化、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賽后,本屆大賽組委會主任、浙江大學王永教授在接受浙江電視臺采訪時表示,詩意不是空泛的情懷,而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美好的執念。
多位與會嘉賓及決賽選手也表示,“求是杯”大賽不僅是一項文學賽事,更是一個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推動當代詩歌創作與研究的重要平臺。大賽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作熱情,推動了中國詩歌發展的多樣性。同時,優秀選手受到了創作界和翻譯界的關注,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獲獎作品也得以通過詩刊雜志與廣大媒體進行推廣和傳播,為詩歌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學習資源。由此可見,“求是杯”國際詩歌創作與翻譯大賽對于推動文學創作、文化交流、教育發展以及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貢獻。
頒獎典禮在詩意的氛圍中迎來尾聲,俄羅斯《文學問題》期刊主編伊戈爾·沙伊塔諾夫發表大會感言,外國青年詩人代表多米尼克·漢德以及一等獎獲獎選手代表朱思伊、莫萬磊、張若倩分別朗誦自己的原創與譯作。本屆大賽在悠揚的詩歌韻律聲中圓滿落幕。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張馳
溫馨提示:上述獲獎選手圖片僅為頒獎典禮到場選手,完整獲獎名單(包含決賽一、二等獎,以及三等獎、優勝獎、優秀指導教師獎、優秀組織獎)將于幾日后在主辦方“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公眾號、承辦方“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公眾號以及“求是杯”大賽官網上發布,敬請選手們耐心等待。獲獎證書預計可于9月25日左右登錄“求是杯”官網自行下載。
下載方式:進入官網,在網站首頁中部的右上方點擊“登錄”按鈕,填寫賬號密碼登錄個人賬號;進入后,點擊頁面右上角的人像圖標,點擊“榮譽資質”,即可下載。
來源:大賽組委會 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
https://mp.weixin.qq.com/s/YMLTHRaL56OHjswZt_BL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