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好在有江南
——在上海臨港“詩意江南”主題論壇的發言提綱
祁國
一
黃河誕生了合唱的《詩經》,長江則誕生了獨響的《楚辭》。敢于“天問”的詩祖屈原,讓漢語詩歌真正擁有了個人的靈魂與創造。當然,那時的漢族還沒有最后形成,漢語的稱呼更沒有出現,但可以公認,詩歌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精神源頭。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將項羽,“虞兮虞兮耐若何”的詩人項羽,被李清照禮贊“不肯過江東”的英雄項羽,則與屈原共同用自覺的死亡奔赴,構成了長江流域最初的詩意奔流。
長江,還天意地收留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這兩位偉大的詩人,而江南,則成為了這兩大詩壇巨星最終的歸宿。另一巨星蘇軾,則于晚年被大赦后,冥冥之中,由海南北歸,亦最終歸宿在了江南。
沿江而下,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皆因江而樓,因樓而詩,因詩而名,已成為屹立至今的江南詩歌重要文化地標。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是一部流動不息的詩歌長卷,而下游臨近出海的江南則幾乎是這幅長卷的總匯。
二
我以為江南的命名,是在赤壁之戰以后才得以成立。一場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不僅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也為江南的全面發端贏得了歷史性的生機。有意思的是,在殘酷的東漢末年,這場史詩性的江南保衛戰已成了歷代多位詩人最喜著墨的戰爭題材,可見其中深厚的人文價值。
江南,水網密布,天然的魚米之鄉,隨著北方人口幾次大規模的南遷,及絲綢紡織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很快就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高地,并孕生了詩意化的獨特江南文化。
江南,因水而生,又因水而興。有了無處不在的水面,一切的現實如在鏡中夢幻映現;有了綿綿不絕地朦朧煙雨,萬物皆有了性靈之美。人在江南,如同人在詩畫之中一般,再經過歷代詩人的想象、創造,從一草一木,到一春一秋,完整地發明了江南風物的古典詩意系統。
江南的詩意文化不僅與自然親密相擁,更與生活無縫融合。
以蘇州為例,其園林、昆曲、蘇繡、糕點等獨一無二的形式創造,能成為世界文化瑰寶,主因均是經過詩人背后的過手與加持,其底蘊均是詩意化的。江南四大才子風流韻事的流傳,從另一角度反映了蘇州百姓對其詩意文化貢獻的熱愛與紀念。
江南喜甜食,其實是對女性的尊重; 江南的吳儂軟語,其實更是一種雅致的外在聲音表達。但別看江南水軟風清,出才子美人,但也不缺血性,岳飛“一詞蓋兩宋”的《滿江紅》,便是南宋抵抗蒙古鐵騎長達150多年的精神寫照,而明末的“江陰屠城”“嘉定三屠”都是“不肯過江東”的悲壯史詩再現。
三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想到蘇州 ,就會想到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起杭州,就會說起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江南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膾炙人口的詩歌對應,都是名副其實的詩歌之城。而歷朝歷代詩詠江南的名篇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單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便是“孤篇壓全唐”。詩人們對江南的精神向往,本質上是對富裕江南詩意文化的向往,而詩意文化又促進了江南文明的領先進步。
江南不僅崇農、崇文,更可貴的是崇工、崇商,極大促進了江南詩意文化的開放性。
從唐寅等人開始,江南詩人不用再被完全綁架在“學而優則仕”的唯一老路上。經濟高度發達而產生的藝術市場,讓江南詩人依靠詩書畫藝的創作與教授,可以獲得相對獨立、自由的生存。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要改變。
東西方之間都有一種相互的新鮮與想象。歐洲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把中華帝國想像成了一朵完美的花,而另一位啟蒙大家孟德斯鳩雖對清朝政體評價極低,但對江南文化卻是近乎無保留的贊美。現實中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到底來沒來過中國尚有爭議,但他的游記卻是最早為歐洲人打開江南想象之門的。三百年后,另一位意大利人利瑪竇終于來到了江南,他是一位傳教士,也是一位學者。他同時把文藝復興的歐洲帶到了江南,又把士紳開明社會的江南傳到了歐洲。從江南開始的“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讓江南的知識份子思想在明末清初有了很大改變,相繼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等一批樸素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從黃宗羲、顧炎武詩詞來看,背后已初顯批判理性,但終因生不逢時,在詩歌史上未獲更大的詩名。
鴉片戰爭以后,上海開埠。與歐美西方工商業文明的對接,上海很快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歷史再次選擇了江南,上海以江南新中心的身份,成為了現代漢語詩歌的搖籃。
1917年,胡適在上海的《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白話詩八首》,標志著現代漢語詩歌的誕生。1920年,胡適《嘗試集》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新詩集,標志著漢語詩歌為這個古老而又苦難的民族,率先叩響了現代文明的詩意文化大門。而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聞一多、穆旦、朱湘、劉半農等江南詩人幾乎占了大半壁最初的現代詩壇。
是的,要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語言,白話新詩的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學運動最先開始、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轉眼間,已過去了百年,長江仍浩浩蕩蕩,向著大海奔騰不息。
2024/9/8 于錦溪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