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攜手“董培倫” 愛情詩回響諸城小村莊
“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既然沉默也能釀造甜蜜,我愿在甜蜜中永不作聲。”
10月13日上午,伴隨著輕柔的音樂,濰坊諸城龍都街道董家崖頭網格的村民活動廣場上,回蕩著一首首愛情詩歌的朗誦聲音。“愛與美的傳承”——董培倫愛情詩藝術館與徐志摩紀念館愛情詩朗誦交流活動正在這里舉行。
南北兩詩館,魯浙結情緣。這次活動由山東諸城董培倫愛情詩藝術館與浙江杭州徐志摩紀念館共同發起組織,著名愛情詩人董培倫的家鄉——諸城市董家崖頭村具體承辦。
村莊的小廣場上,一樹繁茂的玉蘭樹下,來自山東濰坊和浙江杭州的眾多詩歌愛好者聚在一起,或站或坐,且歌且誦,他們輪流交錯朗誦著徐志摩和董培倫的詩作,享受著愛情詩帶來的愛與美的感覺。精彩的朗誦讓人們忘記了時光的流逝,為這個小村莊的秋日時光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廣場上也聚集了不少周邊的村民,一起感受這難得的盛會。
86歲高齡的著名愛情詩人董培倫再次回到家鄉,心情特別激動,他深情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創作歷程,表達了對詩歌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眷戀。他說:“詩歌是我一生的追求,是我心靈的寄托。我希望通過我的詩歌,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愛情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來自杭州的徐志摩紀念館館長羅烈洪上臺朗誦了徐志摩的代表作,他說,董培倫先生的愛情詩與徐志摩的詩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充滿了對愛情的執著與追求。他期待通過這次交流活動,能夠促進兩地詩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再別康橋》《渴望》《我不知道風》《傾聽》《沉默的約會》……一首首經典詩作在精彩的朗誦中回響。
回味經典的同時,兩地詩歌愛好者還進行了座談交流,大家圍繞愛情詩的創作、文化交流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更對諸城詩歌文化的深厚底蘊大加贊賞。
參與活動策劃的中國詩歌春晚總導演屈金星認為,諸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詩學積淀深厚,既是蘇軾“密州四曲”的誕生地,又是新詩巨擘臧克家的故鄉,隨著這次魯浙詩歌交流活動的舉辦,諸城的詩歌文化必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這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吟詠諸城的詩句,也是對諸城人“崇文尚教”優良傳統的真實寫照。據悉,董培倫愛情詩研究會成立六年來,始終秉持著對詩歌藝術的熱愛和執著,致力于董培倫先生詩歌作品的研究和推廣,通過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推動愛情詩的創作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董培倫先生詩歌藝術的致敬和傳承,也是對愛情詩這一美好文學形式的熱愛和推崇。同時,將進一步激發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創作熱情,推動愛情詩的創作和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據了解,董培倫1938年生于諸城董家崖頭村,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60年來發表短詩1000多首,其中愛情詩400余首;出版詩集11部、散文集5部,被譽為“中國第一愛情詩人”。他的愛情詩具有新鮮的、獨特的、個性化的特點,以自己深刻的生命體驗寫出了愛情的豐富性、復雜性,寫出了愛情的神圣、神秘、神奇和神妙。(大眾新聞記者 張鵬 諸城融媒 張勇 李葉 通訊員 馮德章)
作者:張鵬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1845288CYFFKFRKYUHME?timeStr=172889587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