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作家高耀寬歸真周年追思會在津舉行
2024年10月20日下午14:00,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在天穆清真北寺南講堂,為生前任常務理事的回族作家高耀寬歸真周年舉辦追思會。已故高耀寬的師長、文學界代表、生前友好及親屬40人參加。
詩人、“滑研會”會長、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詩歌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羅廣才主持了追思會。他首先介紹了同門師兄高耀寬的生平簡介、文學成就及本次追思會的宗旨意義,即緬懷高耀寬的文學面貌、文學氣象、文學精神,激發滑門弟子及文學同道做有文化自信、有歷史擔當、有文學信仰的作家詩人。
高耀寬的堂弟、企業家高耀旺,受托代讀了著名作家張承志先生的悼詞并介紹了張先生于今年2月13日專程來津,到耀寬墓前“游墳、交還口喚”的情景。
“滑研會”名譽會長季曉涓及耀寬的師弟師妹張紅巖、徐潔民、周永君、楊波等在發言中,一一回憶了與已故師兄相識相交、相知相守的過往,盛贊他對文學的執著,不僅體現了一位作家的責任,更是一位文化守望者的信仰,且為文為人亦追求經典和極致,從而在厚重的字里行間留下了不朽的靈魂;直言耀寬師兄也許真的沒有離去,只是移步在更寬廣的天穹,高高地照耀著我們繼續書寫時代,大寫人生。
耀寬歸真前一個月采寫發表6000多字長文《墨液隨著血液流動——“師出滑門”之高耀寬》、歸真后三日發表了《血液雖凝,然墨液永存》的“滑研會”常務副會長、北辰區作協原主席劉萬慶,誦讀了耀寬發在“廣東微刊時代”公眾號、并由廣才師弟寫的推薦語的短篇小說《落日霞輝》片段,令與會者再次感受到高耀寬文學作品的恒久魅力。
耀寬82歲高齡的文學恩師、著名作家、北辰區文聯作協原主席滑富強先生在講話中,贊譽了弟子耀寬40年來,堅守著把鄉情、族殤、家親等慣常題材,投射在回族民眾負重堅忍、大度達觀的精神底色中映照,把細節、情感沉浸家鄉故土六百年清真習俗中描畫的創作風格;尤其贊譽弟子耀寬雖年逾古稀,卻對文學有著越來越刻骨銘心的依賴,成為家鄉北辰一道不朽的文學風景。
耀寬的文史師長、北辰區政協原主席魏積良先生在講話中,褒獎了作為回族作家的高耀寬,早在十年前即被國家出版基金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的《中國回族文學通史》列為天津地區首要著作者收錄入史,“以烈烈赤子情懷表達對回族母親的報恩和熱愛,啟發讀者從歷史的足蹐和現實的迷茫中擺脫出來,以包容的眼光和寬廣的胸襟,為回族文化的復興和發展尋求到一條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大愛之路”;同時褒獎了作為回族史家的耀寬君,率先發掘、整理并完成著述家鄉天穆村的史志多部,矢志不移賡續弘揚家鄉文脈的不朽功績。
耀寬的侄子、企業家高保良,代表親屬向主辦方“滑研會”,向協助籌辦此次追思會的生前友好、天穆村黨委原副書記劉玉森和高耀寬的生前友好王友善、王敬善,以及參加追思會的各位領導、師長、文朋詩友、鄉親父老致了答謝詞。
最后環節是作為第一批參訪者,瞻觀天穆清真北寺新辟的以其筆名命名的“索翁書齋”。齋內還原了高耀寬先生生前讀書寫作的日常場景,收藏展列了他的全部著作文本以及大量往來書信、書畫、作品原稿和待定稿的長篇小說手稿等。
有理由相信,此次回族作家高耀寬歸真周年追思會與新落成的索翁書齋,一如新埋下的文學種子,在高耀寬守候守望終生的天穆村,在北運河畔北辰區的文學沃土上,次第生發并成長的文學大樹,必將伴著歷史的進程蔚然成林。(嶼篪)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