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隱居富春山,談嚴子陵的審美力
——第20屆中國三月三桐廬詩會
施施然
富春江的煙雨深處,嚴子陵釣臺靜立千年。謝靈運、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代文人在此留下了四千余篇詩文。江弱水教授考證是七千余篇。近年,藉由“桐廬富春江詩歌節”、“三月三詩會”等在全國葆有影響力的詩歌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當代詩人也為嚴子陵釣臺留下了璀璨詩篇。這些穿越時空的唱和,不僅是為了紀念拒絕光武帝劉秀的再三征召、選擇在此垂釣的傳奇隱士嚴子陵,更是致敬中國文化特有的"隱逸傳統"。
我們致敬嚴子陵,不是要效仿古人歸隱山林、放棄現代文明,而是在快捷至上、成功學至上的人工智能時代,當大數據算法精準推送欲望,消費主義不斷制造焦慮,我們需要在心靈深處重建一座精神釣臺,以一根"精神的釣竿",時常警醒著自己。
富春江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著稱,江水清澈如璧玉,兩岸山色青翠幽遠,這種自然景觀的靈秀與嚴子陵追求的“超然世外、淡泊名利”的精神高度契合。富春山水因嚴子陵的隱居而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富春江則以其山水之美反哺其精神境界,兩者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精神的典范。
尋訪嚴子陵“富春精神”的元代黃公望畫筆下著名的《富春山居圖》,是富春山水之美的最佳佐證。提到《富春山居圖》,不得不提到我親睹這幅畫作真跡的經歷。
2015年,我隨河北省作家協會作家代表團,應《中國時報》邀請游訪臺灣。我們知道,蔣介石在敗退臺灣時,帶走了價值百萬億的中國歷代稀世珍寶和書畫精品六十余萬件,其數量、品種之巨,導致臺灣故宮無法一次展出,要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展品。臺灣故宮博物院坐落于臺北市的士林區,在參觀過程中,我親驗了這一說法。從距今兩千八百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毛公鼎,到清代光緒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翠玉白菜”,從金線織繡的龍袍,到宮廷器物珍寶,展廳里層層遞進的珍品令觀者眼花繚亂,怎一個人間富貴了得。直到我轉過走廊,一巨幅墨色山水赫然映入眼中。
這幅山水畫卷,靜靜占據著一整面墻。畫面峰巒起伏,林莽深秀,筆墨披紛,一派靜寂蒼遠的幽深氣場撲面而來,直擊人的靈魂。一時間,我竟看呆住了,之前所見一切珠光寶氣、熱鬧繁華,如云煙,頃刻間全忘卻腦后,眼里心里只有這幅山水圖。震撼之余,我俯身走近,仔細查看畫幅右下角的注解標簽(因我近視,加之光線幽暗,我必須離得很近才能看清)。只見一方小字赫然寫道:《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元代)。
這次令我印象深刻、終身難忘的觀畫經歷,正印證了我今天想側重表達的:嚴子陵杰出的審美力。
審美力是個體感知、理解、評價和創造美的綜合能力,包含對情感、文化、哲學等深層內涵的洞察和智慧。審美力是人與人之間最不可逾越的鴻溝,其優弱差別可直接將人與人區分開來。嚴子陵的審美力包含人格審美,也包含對隱居之地的審美選擇。別人覺得學而優則仕、做官通達是美,他卻早早覺察出“蓋光武察察自用,其后宰輔多不以禮退”(宋濂《蒼云軒銘》);“試把漁竿都掉了,百種千般拘束”(范成大)。在隱居環境的選擇上,嚴子陵以杰出的審美力選擇了富春江作為棲居地,與富春江的山水之美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共鳴,更使得富春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追尋精神自由的永恒象征。
2025年3月29日
附施施然致敬嚴子陵之作:
嚴子陵釣臺
晚夏。雨后空氣爬滿了青苔
木樨、紅楓,你走過的山路還在
但富春江水已漫過山腰了
微涼。白鷴鳥
從杉樹枝上振翅
飛起的姿勢
高出我胸中升起的水位
倏忽而過的,是你嗎,子陵君?
那羽翼劃出的弧線
在濕漉漉空氣中
并未渙散,而鳥鳴悠遠
子陵,數千年已過,不必再
執意為官位躲閃。你看
皇帝的龍舟早已駛遠
此來,只有桐廬上好的米酒
(桂香深處千杯不醉)
和閱后可焚的詩
我的詩,不用來換酒錢
它只適合用來垂釣。在月朗風清
的夜晚,釣深埋體內的逆鱗
與刺
釣泥濘中的孤高
2022.7.2
施施然,本名袁詩萍,詩人,畫家,主編《中國女詩人詩選》,中國作協會員。出版詩集《隱身飛行》《唯有黑暗使靈魂溢出》《走在民國的街道上》等5部。曾獲中國十大女詩人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中國長詩獎、《現代青年》當代青年詩人獎,入選河北文學榜詩歌榜等。
來源:女詩人詩選
作者:施施然
https://mp.weixin.qq.com/s/WQsQao6Igxv9YwpV6Zc-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