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脈連山海 雅韻貫長河
——第十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新疆詩人作品賞析會”側記
劉萍 羅怡
四月的津門,海棠垂露,西域的星輝悄然灑向渤海灣的潮聲。2025年4月27日上午,由天津新疆商會主辦、“天津詩人讀詩會”承辦、新疆雪水坊酒業釀造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第十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新疆詩人作品賞析會”,在楊柳青的宣紙上暈染出絲綢之路上最醇厚的詩酒長卷。
這場被春風釀就的雅集,不僅讓津門巷陌彌漫著大漠胡楊的沉香,更在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上,彈奏出民族文化交融的華彩樂章。
十位跨越云山的歌者,將帕米爾的星辰綴作詩行。維吾爾族詩人以沙粒為墨,在時光長河中書寫綠洲的密語;錫伯族詩人將馬蹄聲編織成草原的銀色琴弦。他們攜來的每行詩句都是沖破文化壁壘的坎兒井,讓津沽文人得以啜飲來自西域的智慧甘泉。正如詩人、天津海事法院原副院長、《天津詩歌雙年選》主編胡元祥先生所言:“當海河浪花親吻塔里木的沙粒,詩行便化作永不干涸的精神綠洲。”而雪水坊特制的“詩路瓊漿”,恰似天山雪水穿越戈壁,在琉璃杯中泛起月牙泉的漣漪,為每位吟誦者帶來大漠孤煙的蒼茫。
活動現場,嘉賓陣容如天山北麓的葡萄藤般豐茂。十位新疆詩人中,維吾爾族詩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的眼眸蘊藏著交河故城的烽火,錫伯族詩人阿蘇的眉宇間流淌著伊犁河谷的月光。此外,當代著名詩人苗笑陽、劉劍、大衛、羅廣才等擔任點評嘉賓,則如海河畔的垂柳,以綠蔭抵御西域的風沙。眾多業界人士和文學藝術界人士出席了本次活動,為讀詩會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活動伊始,天津新疆商會秘書長李培軍、執行秘書長王奎先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體現了商會對文化交流的支持。隨后,促成本次兩地詩人交流的“紅娘”狄力木拉提·泰來提老師飽含深情地致辭,字里行間流淌著對詩歌和文化交流的熱愛。提供場地的天津新疆商會副會長、靈犀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女士也發表了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致辭。
在詩歌誦讀環節,天津本土詩人們按照順序依次誦讀來自新疆十位詩人的詩歌精品。他們在誦讀之前進行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并分享了對詩歌的理解。
這是一場跨越經緯的對話,在津沽大地上生長出奇妙的共生根系。津門詩人誦讀西域篇章時,渤海潮聲應和著雪嶺松濤;吟詠詮釋游牧文明的詩篇時,五大道洋樓的彩窗折射出綠洲的粼光。兩種文明在詩韻中完成神圣的合鳴:市井煙火里揉進馕坑的焦香,大漠孤煙中暈染楊柳青的翠色。這種交融恰似天山雪蓮移植海河岸,在鹽堿地里綻放出超越地域的生命力。
活動中,還舉行了溫馨而莊重的贈畫環節。天津市蔣子龍文學館館長王忠琪、河北省滄州市公安局原一級高級警長史忠義、費雷米德生物醫藥(天津)有限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李振、原《藍盾》雜志社社長陳文彩、天津市伊斯蘭教協會副秘書長馮喆、天津京劇院當家小生許迎生、天津新疆商會秘書長李培軍、執行秘書長王奎、常務副會長阿依木汗·烏斯滿、副會長王偉以及天津市外埠津商聯合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文云、著名相聲演劉春慧、貴州味來酒莊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景磊等嘉賓為10位新疆詩人以及本期讀詩會的點評嘉賓、場地提供者贈送天津著名書畫家張躍進、孟昭良、谷軍的書畫作品;新疆詩人拿出繡滿新疆地域風情的艾提萊色圍巾、長白氈帽和花帽,鄭重回贈給贈畫嘉賓,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也讓這場讀詩會順勢推向了高潮。
一幅幅精美的書畫作品,承載著對詩人和文化交流的美好祝愿,成為了津疆兩地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當西域詩人接過津門畫家的水墨長卷,宣紙上的煙雨云霞與絲綢紋樣悄然重疊。這份跨越媒介的藝術對話,讓書法線條里流淌出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丹青留白間升騰起草原篝火的熱氣。正如當代著名詩人、中國詩歌學會原副秘書長大衛在總結發言中所說:“今天,詩歌重新丈量文明的經緯——既觸摸著喀什噶爾老城磚的溫度,也細數著津門石板的年輪。"
津門靈犀匯文化空間化作滿載詩情的諾亞方舟,當最后一句韻腳沉入午后的海河,沿著這條從《詩經》奔涌至今的文化長河。胡楊與垂柳在春風中交換年輪密碼,都塔爾與三弦在春風中共振和聲。文化學者、天津市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陳國瑞先生指出:“這或許就是文明最動人的模樣——不同根系的文化植株,在詩歌的沃土中交織成支撐華夏文明的參天巨木。”
盛會雖落幕,詩心永未央。當稚子童聲開始傳唱絲路謠曲,當西域巴扎回響津沽詞韻,這場雅集播撒的文化火種,已在新的絲綢之路上燃起不滅的文化星光。待到來年杏花吹雪時,且看津疆詩脈如何抽新芽,再續這千年不絕的文明傳奇。
附錄:
著名詩人、中國詩歌學會原常務副秘書長大衛為第十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作總結發言;
第十九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暨“新疆詩人作品賞析會”總結發言
大衛
今天,當海河的風裹挾著天山雪水的清冽,當津門的藍天浸潤著塔克拉瑪干的蒼茫,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超越時空的詩歌朝圣。這場橫跨三千公里的文學對話,不僅推開了漢語詩學的西部之門,更在人工智能重構文明形態的當下,為詩歌保留住了最珍貴的生命原漿。
觸摸新疆詩人的詩行,猶如推開一扇朝向西部的雕花木窗。賽里木湖的晨霧在字句間氤氳,伊犁河的濤聲在韻律中奔涌,紅柳枝上的月光正沿著詩節攀援而上。在算法可以批量生產“戈壁”“孤煙”的今天,這些帶著沙棗花體溫的詩句,以其粗糲的生命質感,將漢語從數據洪流中打撈上岸。當阿克蘇的蘋果在隱喻中成熟,當天山雪線在象征里蜿蜒,我們終于懂得:真正的詩歌永遠生長在現實的裂縫中,在機械復制的時代愈發閃耀著靈韻的光輝。
那片占國土六分之一的廣袤疆域,始終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等高線。從《綠風》詩刊培育的文學綠洲,到艾青筆下永不沉沒的太陽部落;從新邊塞詩派鐫刻的文明碑碣,到當代詩人對現代性的深層叩問,新疆始終在用多聲部的和鳴,拓展著漢語的想象邊疆。當詩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先生攜四個民族的十位詩人踏歌東來,他們攜帶的不僅是十卷詩稿,更是一部用多元文明織就的詩歌《十二木卡姆》。
特別要禮贊詩人羅廣才先生及其“天津詩人讀詩會”團隊,數年如一日,調動各種資源,為詩歌作貢獻。我有幸參加過六期“天津詩人讀詩會”,每一期都給我留下不同印象,這一期因為地域特殊,給我留下印象更深,從天山到天津,廣才和他的團隊就是橋梁。十九期讀詩會如同十九枚文化鉚釘,將散落的詩意鍛造成精神的穹頂。今夜,當天山明月與海河繁星完成首航,我們分明看見:在商品邏輯蠶食詩意的年代,仍有一群人以胡楊的姿態,在漢語的河道里種植著永恒的春天。
最后,請允許我以泰來提先生充滿哲思的詩句作結,這既是新疆詩人的精神密碼,也是漢語詩歌的永恒宣言:“只需要一條獨木舟/便可以站穩世界”。當天津與新疆的詩人共同搖動這葉詩歌方舟,我們終將在語言的汪洋中,尋得文明的原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