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愿意為村民“上鏈接”
《不必等候炬火——鄉村教師賴家益》出版
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記錄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青年賴家益成長故事的非虛構作品《不必等候炬火——鄉村教師賴家益》1月11日亮相北京圖書訂貨會。該書以第三人稱的表述方式,記錄且還原了一位鄉村留守兒童不平凡的成長、成才之路,同時也以一個側面反映出留守兒童在鄉村接受教育的真實處境。
“你回來帶娃,我幫你直播帶貨。”不久前,當北海市合浦縣青年創業創新協會副秘書長、廣西自然資源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賴家益站在廣西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表彰大會暨事跡宣講報告會的講臺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引起臺下眾多大學生的熱烈反響。
近日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授予一批青年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的稱號,其中,賴家益恢復耕地500余畝,帶領117戶村民種植紅薯。為讓更多留守兒童的家長能返鄉陪伴孩子成長,他自掏腰包為村民補助紅薯苗,還實行兜底銷售;如今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他又帶領村民投身紅薯的二次加工產業。
賴家益被眾多網友視為照耀鄉村的一束光,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他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不必等候炬火,自己做自己的光。
賴家益是留守兒童,小學時的他身材瘦小,成績很差,在學校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一度不想上學。四年級時,姑姑幫他轉學到廉州鎮第九小學,在班主任周文靜老師的幫助和呵護下,他從一個自悲的男孩轉變為一個陽光上進的少年,不僅學習成績取得可觀的進步,他的朗誦和表演才能也逐漸被發掘。十幾年后,賴家益和周文靜老師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目上重逢,賴家益和周文靜老師都激動地淌下熱淚,周老師對賴家益說:“看到你也成為了一名優秀教師,我很驕傲。”書中這一細節的披露,讓出版社審稿老師留下了眼淚。
賴家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接受高等教育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我不想讓我曾經吃過的苦、受過的罪、遭受的磨難,在家鄉的這些學生身上重現,因此我愿意盡我所能。”
書中除了賴家益的成長故事,還記錄了他回到鄉村成為教師后,幫助學生們的故事。他曾經在合浦縣紅錦小學、石灣小學任教師,為了減少班級里的一些留守兒童,他勸回在外打工的學生家長回鄉養雞、種紅薯,并幫他們進行直播帶貨。
目前,賴家益計劃打造“益家新農人”品牌,讓家鄉農產品有一個統一的可讓別人記住的“身份”。他表示,愿意為村民“上鏈接”,做一個有益于農民、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的時代品牌。
本書兩位作者李桂杰、羅魯嶠均為媒體人,為還原賴家益的生活環境和生長過程,曾到他的家鄉進行深入調查,先后采訪了與賴家益生活密切相關的30余人。圖書發布會現場,羅魯嶠表示:“同樣是00后,賴家益的精神鼓舞著我,我看到他面對學生的那種善良,對于村民的默默付出,采訪他的經歷也使我在大學畢業后轉行成為一名職業記者。”
中國作協原副主席、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何建明在推薦語中寫道:“自然我們可以‘不必等待炬火’,但‘火炬’總在引領我們……這就是《不必等待炬火》一書的意義。”著名軍旅作家石鐘山則認為,“賴家益的故事,仿佛讓我看到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盧嫣)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