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二毛美食隨筆《媽媽的柴火灶》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撐著油紙傘,天上碰巧下著濛濛細雨,小雨若有若無,牽牛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擺。如果你,碰巧路過東二環,碰巧路過南新倉,碰巧走進天下鹽,那你就來對了。那個身材不高、不胖、不瘦帶著近視眼鏡的老板二毛已經靜候您多年了。詩人二毛的私房秘制菜系必讓你狼狽饕餮;讓你喜極而泣;讓你欲罷不能;讓你賴在天下鹽不走;讓你以天下鹽為家;讓你這都市漂泊的歲月找到吃奶的味道找到媽媽的味道。
詩人二毛、大廚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專欄作家、南新倉天下鹽老板、芍藥居簽簽君子老板,有著多重身份的二毛百忙中筆耕不輟。二毛美食隨筆集新著《媽媽的柴火灶》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懷有濃濃懷舊情調的美食文化隨筆,全書以菜譜劃為各節,配有精美插圖數十幅。作者二毛以溫暖輕松的筆調,講述了幼時母親為貪吃的孩兒做的一道道動人的菜肴。并從各個角度講述了各路美食的源流、歷史,及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全書彌漫著親切的市井氣息和淡淡的人間煙火味。據悉,本書由原鳳凰衛視執行臺長劉春傾情作序,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強力推薦。
作者簡介: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人,重慶人。莽漢詩派代表詩人之一,中國飲食裝置藝術與飲食行為藝術創始人。現為《新周刊》《中國經營報》等美食專欄作家,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云南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天下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著有《碗里江山》《民國吃家》等。
編輯推薦
《媽媽的柴火灶》編輯推薦:“北京食神”傾情講述媽媽的菜譜,一本書寫盡舊日無限情懷。以親情入味,以文化佐肴,以懷舊為文——諸多名人大腕鼎力推薦的美食文化佳作。
名人推薦
每個人都忠實于童年的味覺,母親的菜譜雖然簡樸無華,卻能奠定人一生的品味。
——野夫(作家)
在二毛的新作《媽媽的柴火灶》里,滿是觸動內心的人間煙火,幫我們找回了家的味道,尋到了愛的美食。
——王小山(作家)
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此少的食品,永遠無法填滿童年饑渴的味蕾和空洞的腸胃。也正因為如此,母親的巧手才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這一代人的味覺記憶最深處,永遠清晰地烙著“媽媽味道”的印記。
——陳曉卿(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二毛所擅長所得意所津津樂道的都是普通食材下等食材所烹飪的上等美味,都是民間流傳的記憶,都是媽媽菜。我們的胃都是童年給的。二毛的菜,是中國的;二毛的文字,是我們的。
——劉春(前鳳凰衛視執行臺長、搜狐網總編輯)
離家的人難免思鄉,最明顯的特征是想念家鄉的飯。這就給吃喝賦予了一層崇高和浪漫的意義。所以在二毛的天下鹽大快朵頤的時候,特別心安。無關吃喝,僅為鄉愁。
——王小丫(著名主持人)
在我看來,二毛是位美食藝術家,能夠在審美層面上給人愉悅。我品嘗過好幾次二毛親手做的菜,好吃自然不用多說,尤其是聆聽他的講解,常常讓人入迷。我本人不是很熱衷美食,但愿意去二毛的餐館里體會他的獨特天地,讓人感受生活的真實和美好,在看似普通的餐桌上發現無限情趣。
——李健(音樂人)
二毛寫美食快意恩仇,不拐彎抹角,直接捉住你的饞蟲。讀這種文字不用吃飯,文字就可以下酒,你想象著十萬字幻化成十萬多顆花生米,顆顆飽滿,粒粒精華,以文字清風下酒,這是我能想到的幸福。
——小寬(美食作家)
對于每個游子來說,媽媽的菜都是最好吃的菜,媽媽的菜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有時吃一口媽媽的菜,我會熱淚盈眶。看完這本書,我真想寫一本長篇小說,就叫《媽媽的菜》。
——孔二狗(作家)
(作家網記者劉不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