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步子,明顯變得緩慢,或許是因為手里提著一把鋤頭,走起來一趄一趄,像是循著風的節奏,不停搖擺。走進菜園,她一手握著鋤頭,另一端被使勁甩向前,然后才把腿稍稍分開,挺挺身子。兩條腿與鋤頭,在地面是平面三角形,在空中是三棱錐,像一尊雕塑,僵硬而逼真。
我站在不遠處,靜靜地看著母親。我沒有前去幫忙,她已經兩次拒絕我,替她去園子扒蘿卜的簡單勞作;蘿卜是前一年收獲后深深埋在土中的,這是鄉村原始而有效的保鮮方式。母親沒有急著動手,而是向我看了看——她知道我一直在看著她。那一刻,母親在想些什么呢?我沒有讀懂母親的眼神,或許是距離太遠,或許是這些年我回家得太少,已經淡忘了母親深情中的種種寓意。時間的疏離,已經在母子之間,形成了一道朦朧的薄霧。
母親的姿勢變了。當我仔細看時,只見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緊握鋤頭,舉起,落下,舉起,落下……不時還把挖松的土向懷里扒。我一陣心酸,那感覺,似曾相識。頃刻,我所有的記憶,像是奔騰的洪水,越過堅固的堤壩,勇不可擋,一股兒沖到頭頂。
當年的母親,可算得上是村里的女中豪杰。母親個子不高,無論是年輕時,還是現在,她的身影總是那么瘦小、單薄,從沒胖過。從身體條件來說,母親并不適合鄉間勞動,然而,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對于人生、未來、職業,都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母親的命運,是承擔著一個家族的使命,延續著土地上的薪火相傳。正是從小的鍛煉,身體上沒有優勢的母親,并沒有在土地面前屈服,反而抗爭般地堅韌。母親自從接過外公為她打造的第一把鋤頭開始,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給了土地,并深信鄉村世代沿襲的土地哲學。
作為母親的兒子,作為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后輩,我是慚愧的,我的記憶,也是膚淺的。然而,那些深深篆刻在腦海中的片段,是城市里車水馬龍、旅途中的歡欣雀躍,怎么也打磨不掉的;那是伴隨我前行中,永遠也刷新不掉的首頁。
那是一年秋天。
父親在鎮上鋪油路的工地上看場。父親一生和母親一樣,很少外出務工,他們都是把生命交付給土地的虔誠信徒。這一年是特例,看場是個輕松活,就是看工地?;畈恢?,擔當的責任重,而且必須要可靠人選。承包鋪路的,是我家一個親戚,父親的踏實厚道,遠近皆知。親戚找到父親時,父親猶豫了好久,最終還是沒有抵制過那高工錢的誘惑,當然,與母親主動承擔下家中農活也有關。
是的。父親走了,家中的一切都落到了母親肩上。父親離家時,玉米剛掛上粉紅的胡須,那段時間,農活還不算忙。鄉村的日子不緊不慢,轉眼間,一陣陣秋雨帶來了涼氣,玉米熟了,黃豆熟了,紅薯熟了,甘蔗熟了,小米也熟了,還有辣椒啦、向日葵啦,都跟著一塊起哄;紅燈燈、橙燦燦,都睜開飽滿的眼睛,向母親望著。
那時,我還是個小學生,四年級,已經在鎮上寄宿,一周回一次家。我像往常一樣,慢悠悠地回到家,門鎖著,家中沒人。我摸摸肚子,抱怨著,朝空中隨意喊了幾聲,沒動靜。我放下書包,向房后的地走去。路兩邊是玉米地,玉米葉子凌亂,長玉米棒子處只剩下一個空殼,我知道母親已經把玉米掰完了。心中慶幸,這周末不用鉆玉米地了。剛要走出玉米地,視線豁然開朗,熱辣辣的陽光傾瀉而下,落到我頭頂。前面是一塊紅薯地。
紅薯葉子,已經被早霜折磨得黑一塊、紫一塊。看到母親正在挖紅薯,我沒有再向前走,只見她雙手緊握鋤頭,舉起,落下,舉起,落下……鋤頭偶爾停頓的間隙,母親就會從地里撿起紅薯,丟進身后的背簍?;蛟S是什么觸動了我幼小的心靈,我喊母親的聲音沒有發出來,愣愣地站著。看著母親瘦小的身影,有力地與土地抗爭著,也與生活抗爭著。
母親忙著手中的事,沒有發現我。當我終于要喊母親,然后問一聲“有沒有給我留飯?”時,我看到母親的身影,隨著落下的鋤頭,轟然倒地,再也沒有起來。我快步跑著,一遍遍喊著“媽”“媽”“媽”。走近時才看到,母親雙腿跪在地上,一手按著胸口,一手拄著鋤頭,鋤頭的側邊,是一灘鮮紅的血,血絲還連著母親的嘴。失血并沒有讓母親失去意識,她感覺到是我,胸口的手不停地扒土,掩蓋泥土上還冒著熱氣的血液。
好在,母親沒有暈厥過去。我畢竟還是個孩子,面對一切都顯得手足無措。但是,那天我哭了,成長路上第一次有意識地流淚;而且,我永遠記住了那天的情景,母親鋤頭的一上一下,像是陣陣穿越空間的閃電;母親倒地,似乎是一聲突然而至的炸雷;然而,母親吐出的鮮紅血液,比傾盆而倒的暴雨,更讓人難忘和心痛。
我不得不相信,我對于母親、家庭、土地、鄉村的記憶,就是從那天復活的。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或許還不懂得透徹的情感,也不懂得人生的責任,而母親俯向大地的那一幕,足以讓我銘記一生,受用一生。也是從那天起,我開始解讀母親,解讀鄉村,解讀土地。我接觸土地的時間并不長,可我從零碎的回家中,探尋到了母親對于土地的真情。
盡管田間勞作讓母親流汗吐血,她的一生,從沒有抱怨過土地,而且與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深。她種地的精細,讓村里很多男人都低頭;她惜糧如金的心思,時常得到我們后輩的概嘆;她堅守土地,給土地磕頭的精神,使得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直到老家的土地響應政策號召“退耕還林”,在鎮上買了房,已經雙鬢斑白的母親,依然放不下土地,千方百計地租別人家的土地,撿拾沒有多少土的河畔。她說,“自己種的菜好吃,看著土里長出來的東西,吃著香,嚼著有味,還沒有藥品?!?br />
母親的一生,與土地緊緊相連,而且總是不能閑下來。每到雨天,地進不去,母親就犯病了,腰酸疼酸疼,睡睡不成,坐也不舒服,站著又站不了。母親總在雨天說,“我就是賤命,不下地干活,身上就疼得很。地里扒了一輩子,離開了土地,人就少了精氣神,骨頭也跟著不聽使喚?!?br />
母親依賴著土地生活,土地在母親的護理下,哺育著它的子女。
母親的一輩子,以土地為榮,勞累一生,莊稼養活了一家人。最終,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兩個兒子,誰也沒有承接父輩的安排,我和哥哥都走出了貧瘠的山區土地,母親不得不為此悲哀,也不得不為此高興。向土地索取了一生的母親,似乎是無法給土地一個交代,或許正是土地的報復吧,她從年輕起,就落下了一身的傷勞。母親勞累過度吐血的毛病,也是前些年,徹底脫離土地后才痊愈。
古老而布滿勞累的村莊,已經與我越來越遠,那些關于村莊的點滴,也被時光淡化。隨著我和哥哥越走越遠,家中的光景也一日日好起來,可母親,還是脫離不了土地,怎么也不走不出偏僻的小鎮——比村莊稍大的老鄉場。無論我們怎么勸,她總說,“在這兒好,你們回來坐車就到家。我??!不習慣城里,看到哪兒都是高樓、水泥地,連一點土都沒有……”
當再次看到母親俯向大地的單薄身影,我似乎明白了一切:人活著,必須有根,母親的根,就在泥土中,在土地中。物質的生活,已經完全可以脫離土地,可母親的心呢,哪怕只是每天看看不遠處的灰黃泥土,她的心中也是舒坦的、踏實的、寧靜的,還有什么,更能安慰母親的晚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