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生命的火焰與祝福的使者
——《瓜果漫話》之十一
安玉琦 陳清江
五月榴花紅似火
八月石榴萬盞燈
——《十二月花名歌》
在我看來,石榴樹,最美好的兩個時節,一個是五月,一個是八月。尤其中秋節來臨之際,我庭院里靠近西墻根這棵近四十歲齡的石榴樹,愈發呈現出令人欣喜的景象,滿樹的石榴壓彎枝條,并且個個張揚著微紅的臉龐,像極了年畫里的胖娃娃,給人一種十分愉悅又十分美好的祝福。
其實,我庭院里這棵石榴樹,就像一位樸實而又強壯的漢子,年復一年地演繹著生命的傳奇。
當春風輕柔地拂過大地,石榴樹便從沉睡中漸漸蘇醒。最初,枝干上只是冒出一個個嫩綠的芽苞,它們小巧玲瓏,如同被大自然小心翼翼包裹著希望。這些芽苞在溫暖陽光照耀下,在細密春雨滋潤下,一點點舒展,逐漸變成一片片狹長而翠綠的葉子。葉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歡快地訴說著春天的故事。
隨著夏日的來臨,石榴樹迎來了它最絢爛的時刻。那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宛如燃燒的火焰,熱烈而奔放地綻放在枝頭。花瓣鮮艷奪目,如同少女羞澀的紅暈,又似天邊燃燒的云霞。每一朵花都像是一個精致的小喇叭,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著生命的活力。花心中的花蕊金黃燦爛,吸引著蜜蜂和蝴蝶在其間忙碌穿梭,歡快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為石榴樹增添了幾份靈動與生機。
經過時光的孕育,石榴花漸漸凋謝,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青澀的小石榴。它們隱藏在茂密的枝葉間,如同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在和人們捉迷藏。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石榴逐漸長大,顏色也由青綠轉向淡赭,再慢慢變成橙紅。成熟后的石榴,外皮光滑而富有光澤,上面布滿了細小的斑點,就像歲月留下的痕跡。輕輕掰開石榴,里面是一顆顆晶瑩剔透、宛若紅寶石般的石榴籽,它們緊緊地簇擁在一起,仿佛是一群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
曾記得,有年八月十五晚上,一大家子人坐在天井里,一邊品月餅,一邊賞月亮。白胡子三爺爺卻掰開一個石榴,對著全家人殷切地說:“這石榴啊,它‘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咱一大家子人啊,要像石榴籽這樣,團圓在一起,永不分離呀!”聽老人家這么一說,我覺得好奇,就從果盤里拿出一個大石榴,躲到一旁,剝開石榴數粒兒,雖然不足千子,卻有365粒。它們都長在一起,不擠不擁,相安無事,多么和諧啊!后來,我懂得了(不止我,還有我們一大家子人)白胡子三爺爺中秋節話說石榴的寓意。
從這以后,我們最喜歡白胡子三爺爺講述石榴的傳說和故事。使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則:一則是,相傳在古代,有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她看到人間百姓飽受疾病的折磨,便下凡來拯救他們。仙女手中拿著一個神奇的石榴,她將石榴籽撒向人間,凡是石榴籽落下的地方,都長出了石榴樹。人們吃了石榴后,疾病都痊愈了,從此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后來這個說法傳遍了民間,所以,有些地方,誰家新媳婦進門,婆家總要備一籃熟透的石榴作禮物,象征著早生貴子、子孫滿堂。
二則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期間,張騫在安石國遇上大旱,他找到一棵結果的石榴樹,摘果解渴,還帶回種子種在長安。從此,這西域的“丹若”(石榴)便在中原扎了根,成了連接兩地的信物。與此同時,石榴樹也植遍中華大地。新疆葉城的皮亞勒瑪石榴,籽粒飽滿如瑪瑙,甜度冠絕天下;陜西臨潼的石榴,皮薄肉厚,自古便是皇家貢品;云南蒙自的甜石榴,籽粒如蜜凝成,清甜漫溢;山東棗莊的軟籽石榴,則以“無核”獨樹一幟,讓食客免去吐籽之煩,可盡情沉醉于那股酸甜交融的暢快中。這些地方將石榴的美味推向極致,每一口無不留存美好的地域印記。
再讓我們翻開古代中醫藥典看看吧,石榴全身都是寶呢。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榴實味甘酸,性溫,可止渴,澀腸,止瀉痢。” 對久瀉久痢有奇效;果皮則是收斂固澀的良藥。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別錄》稱其“療下痢,止漏精”極具效能。明代蘭茂《滇南本草》記載,石榴花“治吐血、衄血”,將其曬干研末,用黃酒沖服可止血;葉片搗敷外用,能治跌打損傷。就連根皮,也被唐代陳藏器收錄到《本草拾遺》中,稱其可“殺蟲、療蛔蟲”,煮水便可驅之。足以可見,石榴“全株入藥”的珍貴。
另外,有本著名現代醫學雜志刊文說,石榴果肉富含維生素C、花青素與多酚類物質,抗氧化能力是紅酒的三倍,能延緩衰老、保護心血管。其果皮中的鞣質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抑制效果。更令人驚喜的是,石榴籽多酚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保護關節健康;籽油則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調節血脂、改善皮膚狀態大有裨益。如今,石榴提取物已被制成保健品、護膚品,從傳統珍果搖身變為現代健康產業的新寵,也印證了古人對其價值的認可。
綜上看來,石榴,不僅僅是一種水果,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象征。它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意義,賦予人們以美好與希冀。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我們也要像石榴花一樣,在生命的舞臺上盡情綻放自己的光彩,用熱情和活力去擁抱生活。而當我們取得成功,收獲成果時,更要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友愛,相互扶持,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