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遼源戰俘營
薛成龍
一個秋日的午后,我和女兒并肩走進遼源戰俘營。暖陽下,院內的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催促我們,去聆聽那段不容忘卻的歲月回響。
遼源戰俘營全稱為遼源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這里俗稱“北大營”,前身是1936年偽滿時期日本關東軍的西安縣警備隊隊部,1944年12月被秘密改為“奉天戰俘收容所”第二分所。正因為它的存在,這片土地便與一個個特殊的名字緊緊相連:溫萊特、珀西瓦爾、楊慕奇……16名高級將領及18名勤務兵,在這里度過了人生中最暗無天日的267天。
作為我國現存唯一一所高級盟軍戰俘營遺址,它既是日本法西斯侵略罪行的鐵證,也是中國與盟國軍隊并肩抗擊法西斯的珍貴見證。專家曾將其與歐洲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并列為二戰史冊上的兩處重要戰俘營——前者以關押規模最大、迫害最慘烈著稱,后者則因集中羈押盟軍將官,成為全球罕見的高級將領戰俘營。其“高級性、隱秘性、唯一性”的核心特質,讓它在二戰戰俘史研究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廣場的暖陽下,一座銅制雕像默然矗立,衣褶間的紋路清晰卻沉重,仿佛仍凝著當年歲月的寒霜。灰色“斷壁”上,“267”三個數字在光線下格外醒目——這正是戰俘們在此被關押的天數;7只象征自由與和平的金色鴿子振翅欲飛,羽翼的弧度里盛滿掙脫枷鎖的渴望。幾尊戰俘銅像姿態各異:有的昂首凝望遠方,目光似要穿透天際追尋故土;有的振臂高呼,嘶吼聲仿佛仍在風里回蕩。最令人動容的是“斷壁殘垣”間的鐵窗——銹蝕的欄桿交錯成冰冷網格,窗內幾名戰俘將手掌輕抵窗欞,指尖幾乎要觸到窗外的光,他們望向遠方廣闊天地,眼神里藏著從未熄滅的希冀。
院內,16棵青松與18棵云杉挺拔相間,松針凝翠、杉枝肅立,分別代表曾被關押于此的16名盟軍高級將領與18名勤務兵,以常青之姿默默守護著這段記憶。展覽館正面墻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紅幅醒目如焰,與飄揚的五星紅旗相映,將這份肅穆與赤誠,深深烙進這秋日的午后,也烙進每一位參觀者的心底。
邁步踏入館內,入口處“旦夕生死”四個沉甸甸的大字率先攫住視線。這恰是對盟軍戰俘朝不保夕、生死懸于一線的殘酷處境最凝練的寫照,為整個展館奠定了嚴肅而沉重的紀念基調,無聲地提示著每一位參觀者:即將開啟的,是一段需要懷著敬畏去回望的“囚程”。
館內展陳以“太平洋戰火”、“黑色的囚程”、“偽滿洲國的西安縣”、“我回來了”、 “終到的審判”、 “遠逝的背影”為主題,層層遞進地呈現戰俘的苦難與抗爭,讓每一段記憶都有跡可循。燈光透過玻璃展柜,日軍戰刀靜靜陳列,刀身雖已失卻寒光,但猙獰的紋飾仍能讓人想見它曾沾染的血腥;旁邊的軍號銅銹斑駁,仿佛還回蕩著當年撕裂空氣的凄厲聲響;那方舊降落傘布,褪色的紅藍白交織,褶皺里藏著戰士們對自由的深切渴望。
展廳深處的老照片墻上,戰俘們面容憔悴,眼神里交織著迷茫與絕望,卻又藏著一絲不肯熄滅的光。香港總督楊慕奇的照片格外顯眼:他穿著破舊囚服,端坐在棋盤前,指尖捏著棋子,神情專注得仿佛早已忘卻身處牢籠。
“即便被剝奪了自由,也沒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啊!”女兒輕聲感嘆。
展館里的“空中翻書”展項記載著溫萊特的故事:他曾因投降而深深自責,卻不知遠在美洲的同胞早已將他視作英雄;面對日軍的隨意打罵,他的聽力因面部遭擊打而嚴重受損,卻仍在暗無天日的日子里,偷偷給戰友們講家鄉的故事。解說員的話語沉重如鉛:“東北的冬天零下三十多度,戰俘們只能用報紙糊窗抵御寒風,每日的食物只有這點摻著蟲子的米。到后來,他們甚至盼著多吃些蟲子,只為補充一點蛋白質,能‘撐到勝利回家’。”
1945年9月2日,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成為了改變世界歷史走向的重要場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此舉行,全球目光聚焦于此。儀式現場,同盟國代表麥克阿瑟將軍在簽署完投降文件后,做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他將簽字所用的兩支鋼筆,分別贈予了身后的溫萊特中將與珀西瓦爾中將。這兩支看似普通的鋼筆,不僅是日本法西斯戰敗投降的直接見證,更承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兩位將領的人生軌跡,曾與中國吉林遼源這片土地緊密相連,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長久以來,這座戰俘營因日軍撤退時銷毀大量資料而鮮為人知。直到1992年,美國駐沈陽總領事館接到二戰盟軍戰俘的求助信,經多方調查尋訪、查閱美國解密檔案,其存在才被正式證實。
2015年,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正式落成開放,并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其世界性價值獲得廣泛認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10年來,來此參觀的省內外甚至國外的觀眾已達近百萬人之眾,這里已然成為吉林省十分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走出展館,秋日的陽光依舊溫暖,白楊、榆樹、青松、云杉隨風輕搖,葉片沙沙,漫過耳畔,空氣中似到處彌漫著和平的幸福芬芳。
“爸爸,那些戰俘,后來都回家了嗎?”女兒側臉問。“是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了,他們都回家了。”我回答,頓了頓,又補充道,“但回家的路,走得格外艱難。人無論處于什么環境,無論面對多大壓力,都要學會堅持。慢慢走,總能等到希望。”女兒輕輕點了點頭,若有所思。
遼源戰俘營,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戰爭的殘酷,也照見了人性的光輝——那種在絕境中對和平的渴望、對尊嚴的堅守;它更像一盞燈,不僅照亮了不同國度的人們并肩抗爭的過往,也時刻提醒著我們:銘記歷史從不是為了重提傷痛,而是要帶著“九·一八”的警醒、帶著勝利的榮光,把絕境里的堅守、苦難中的善意,都化作永不熄滅的燈火,照亮我們走向未來的路,讓和平的鴿群,飛得更高、更遠。
作者簡介:薛成榮,筆名薛成龍,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東遼縣作家協會主席。作品散見于《吉林日報》《延邊日報》《協商新報》《西部散文》《參花》等,有多篇(首)散文、詩歌獲獎。長篇小說《昨夜風雪》2022年被吉林省作家協會評為重點扶持作品,該書于2024年由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