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記憶照劍江
——聽《抗戰中的黔南都勻》講座有感
文/圖 羅祖文(貴州)
80年前,這片土地曾在日寇鐵蹄下震顫,烽火染紅劍江兩岸;80年后,一場《抗戰中的黔南都勻》紅色講座,讓沉睡山河間的抗戰記憶緩緩蘇醒。作為“東山學堂”第四期宣講活動,它如一把鑰匙,開啟了都勻人與先輩對話的時空之門。
2025年9月25日,國慶佳節將至,《抗戰中的黔南都勻》紅色講座在都勻老干部活動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由都勻市委老干局、都勻市老年大學、都勻市政協文史與學習委、都勻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組織,黔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曉妮、文雋永出席,文雋永擔任宣講,共65人參與。
上午9時,都勻市老年大學副校長陳勁余走上臺前,輕聲提醒“請大家將手機調至靜音或振動”,喧鬧瞬間消散,空氣因對歷史的敬畏而沉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他聲音莊重懇切,“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黔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曉妮、文雋永一同到場,由文雋永擔當宣講,帶我們重溫都勻街巷里的烽火故事。”話音落,掌聲如潮,身著深藍色襯衫的文雋永穩步上臺,胸前的抗戰紀念徽章在燈光下折射出溫潤而堅定的光。
講臺屏幕上,紅底黃字的講座目錄格外醒目——“中國抗日戰爭始末概況、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概況、黔南都勻人在抗日前線、抗戰中的黔南都勻、抗戰精神對都勻積極影響”,五個篇章清晰勾勒宣講脈絡,未開講已引人對那段歷史心生向往。
活動確定之初,都勻市作家協會主席鄧雪靈第一時間在會員交流群發布通知,從“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核心主旨,到“9月25日上午9點老干部活動中心”的精準信息,再到宣講人文雋永及嘉賓文雋永的紅色文化研究背景,每處細節都清晰標注;一句“請各位會員積極報名,莫失學習良機”的動員,滿含協會希望會員深入觸碰本土抗戰歷史的期許。這份及時與細致,不僅讓會員高效鎖定文化盛宴,更彰顯出作協在傳承紅色記憶中的主動擔當。
事實上,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整年里,都勻市作協始終以文學為炬,持續點亮抗戰記憶傳承之路。圍繞“抗戰中的黔南都勻”主題,協會發起同題創作,引導會員跳出傳統敘事框架,用新視角、新內容挖掘本土故事。都勻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雋永走訪黃映清、解少江等英烈后人,循著孫立人將軍在勻練兵足跡,以鏗鏘詩句致敬“中國遠征軍轉折之城”的榮光;聚焦百子橋、黔桂鐵路都勻段等遺址,將獨家口述史料化作飽含溫度的散文,用文字為歷史遺跡“存檔”。不少會員不僅通過作協推送的公眾號學習,還主動向報刊投稿,作品批量刊發于省內外文學刊物,詩歌激昂與散文細膩相映,讓都勻各族人民的抗戰壯舉在新時代持續回響。
中國抗日戰爭十大關鍵戰役——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規模宏大、影響深遠,是全民族抗戰精神的生動體現。
深耕紅色文化領域的文雋永,一開口便將聽眾帶回1931年的烽火歲月。“中國抗日戰爭十大關鍵戰役,每一場都是撐托民族的脊梁。”從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到太原會戰的忻口鏖戰;從徐州會戰的臺兒莊大捷,到湘西會戰的終局反攻,他將戰損數據、將領決策與戰場細節娓娓道來,枯燥史料化作可觸可感的場景——仿佛能看見戰士在硝煙中沖鋒,聽見炮火里的吶喊。講到動情處,他特意提高聲調:“別覺得抗戰離我們遙遠!淞滬會戰中,三都籍英烈滕久壽率部死守吳淞炮臺,壯烈犧牲;緬北戰場上,都勻籍學生兵江復省、江家懋埋骨異國,再也沒能回家。”
屏幕隨即切換出一串英烈名錄:“三都籍淞滬抗戰英烈滕久壽;荔波籍飛行員抗戰英烈全正喜;荔波籍抗戰英烈楊家騮;都勻籍‘抗戰英烈’黃映清;都勻籍女兵解少江(廣西學生軍戰地服務團,后參加新四軍);都勻籍學生兵江復省、江家懋(遠征軍,陣亡緬北戰場)……”每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生。為讓故事更鮮活,文雋永分享尋訪經歷:“為核實解少江生平,我三次去小圍寨街道,找她侄女聽口述歷史;去年在墨沖鎮,發現陸軍駕教團士兵舒阿慶的墓碑,民國廿九年的字跡至今清晰。”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細節,讓英烈不再是史料里的符號,而是曾在都勻街頭買菜、下棋的“鄰家先輩”。
講到“黔南事變”時,會議室靜得能聽見呼吸聲。文雋永指著黑板上的課件說:1944年,侵華日軍從廣西河池兵分三路,入侵獨山、荔波、三都、都勻、丹寨,最終止步于都勻牛場——離此刻的會場不過數十公里。但侵略者的鐵蹄,終究被黔南各族軍民擋住:獨山深河橋,戰士用身體堵住炮口;荔波黎明關,苗族同胞持獵槍聯防;三都石板寨,村民設陷阱伏擊日軍……他的講述里沒有宏大口號,只有一個個普通人的抗爭——或許是送情報的農婦,或許是埋地雷的少年,卻共同筑起血肉長城。
“這些遺址,是歷史的活證人。”講到百子橋、東山炮校、小圍寨解家大院、壩固李家大院,文雋永語氣滿是惋惜。他特意提及孫立人將軍:“當年他在都勻練兵三年,稅警總團在此錘煉成鋼,后來在仁安羌大捷中救下英軍——都勻完全可以打出‘中國遠征軍轉折之城’的牌子!”他呼吁:“要盡快為百子橋、都云洞、東山炮校及稅警總團、壩固李家大院、小圍寨解家大院、王司街上王家大院、勻東鎮營盤村平家大院、墨沖駕教團、黔桂鐵路都勻段等遺址樹立標識,別讓先輩的痕跡慢慢消失在時光里。”
講座接近尾聲,文雋永目光掃過在場作家會員,語氣滿是期許:“9月3日北京天安門的大閱兵還在眼前,國家的強盛,就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希望大家都能拿起筆,把都勻的抗戰故事寫下去、傳下去。”話音未落,掌聲再次響起,久久不息。此時,市作協會員李遂生起身,將剛出版的《人民號上詩千首》一一贈給聽眾,墨香與書香在空氣中交融,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
不難想見,這場滿含細節與溫度的講座,必將為都勻市作協的創作注入新靈感。隨著國慶佳節臨近,會員們定會以筆為刃,將今日聽聞的英烈故事、遺址記憶,化作更多激昂詩篇與深情散文,讓都勻的抗戰精神在節日氛圍里傳遞給更多人。
散場合影時,劍江晨霧早已散盡,陽光灑在水面,波光粼粼。幾位白發老者仍在爭論“黔南事變”的細節,年輕會員捧著筆記本圍在文雋永身邊,有人問“下次還會去墨沖鎮調研嗎”,有人說“想跟著去看舒阿慶的墓碑”。這熱鬧場景,正是對“銘記”最好的詮釋——不是一次講座的結束,而是傳承的開始。
80年歲月流轉,烽火早已熄滅,但都勻人骨子里的堅韌與勇敢,正如劍江水般長流不息。這場講座播下的種子,終將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發芽、生長,讓更多人記得:今天的平靜與繁榮,是先輩用鮮血換來的;而我們,永遠不該忘記來時的路。
2025年9月25日下午于貴州都勻








活動現場的8張圖片,完整記錄了《抗戰中的黔南都勻》主題分享全程。其中,都勻市老年大學副校長陳勁余以主持人身份,先后清晰流暢地完成開場白致辭與活動結束語總結;黔南州作家學會成員、主講嘉賓文雋永圍繞主題展開生動演講;其余圖片則捕捉到現場參加人員專注聆聽、聚精會神投入活動的認真模樣,整體呈現出活動莊重且富有感染力的氛圍。

作家羅祖文于《抗戰中的黔南都勻》主題活動現場留影,定格活動珍貴瞬間,作為參與紀念。
作者簡介:羅祖文,又名彭應文、彭萬文,貴州都勻綠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布依族,60后中共黨員,大學專科學歷。系貴州省散文學會、都勻市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職于墨陽完小、墨沖區教育辦、都勻三小、都勻市創建辦(后為市精神文明建設中心),擔任區(鎮)語數體教研員、鎮教育工會主席、市創建辦信息科科長。兼任都勻市政協七屆委員、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市教師閱讀寫作協會副秘書長、都勻晚報通訊員,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學校墨沖區中函班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軍區都勻陸軍預備役步兵師工兵營營部書記。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調至墨沖鎮政府、都勻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黔南州委組織部。獲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表彰、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及黔南州“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021年退休。在國家、省、州、市級媒體發表作品2000余篇,兩度獲評都勻市作協“優秀會員”(2020—2023年度為唯一獲得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