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除了稱“滇”還稱“三迤”
郭松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將領(lǐng)莊蹻率領(lǐng)軍隊來到滇池邊,聚集部眾,自立為國,成滇中之王,因緊鄰滇池,他自號滇國。
而滇池名稱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滇池位于高原上,湖水從高處流下,仿佛倒流,顛倒過來。《后漢書》《華陽國志》記載,滇池因“上源深廣,下流淺狹,有似倒流”,故稱“顛池”,“顛”與“滇”通用假借,“滇”是“顛”轉(zhuǎn)換而來。另一種說法認為,“滇”來自古代一個少數(shù)民族——滇部落,這個部落世代居住在滇池邊,周圍的地名都帶有“滇”字。還有一些說法,如清代學(xué)者王先謙認為,“滇”意為“頂”(高地),因滇池地勢較高而得名。如有的學(xué)者認為,“滇”源于古彝語或白語中的“甸”(山間平地),滇池即“甸池”,后譯為“滇池”。
西漢時期,滇國歸附漢朝,漢武帝設(shè)益州郡,滇池地區(qū)成為行政中心,“滇”逐漸成為云南地區(qū)的代稱。元代設(shè)立“云南行省”后,“滇”作為簡稱開始使用,明代以后,文人著作常以“滇”代指云南。滇池周邊是古滇國的中心,滇文化(如青銅器文明)的繁榮使“滇”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標志性名稱。考古發(fā)現(xiàn)(如晉寧石寨山遺址)印證了古滇國的存在。“滇”的稱謂綜合了地理特征、歷史政權(quán)和民族文化因素,既源于滇池的自然形態(tài),又因古滇國的歷史影響而固化,最終成為云南的名稱。
云南的含義為“彩云之南”或“云嶺之南”。據(jù)《云南通志》記載:“漢武云狩年間,彩云見于南中,遣使跡之,云南之名始此。”相傳漢武帝在夢中見到南天七彩祥云,視為吉兆,遂派遣使者追尋彩云,最終抵達云南地區(qū),將此地命名為“云南”,并設(shè)立云南縣,此為“追夢說”。還有“彩云祥瑞說”,漢武帝時期,大理白崖出現(xiàn)五彩云霞,朝廷遣使追蹤至云嶺之南,因見彩云而得名,這一說法與“追夢說”相互印證。還有“地理標志說”,云南驛(今祥云縣東南)北面的龍興和山曾出現(xiàn)五彩云霞,縣城位于彩云南側(cè),故稱“云南”,這一說法與追夢說、彩云祥瑞說存在地理關(guān)聯(lián),但未明確提及漢武帝。漢武帝追夢說和彩云祥瑞說為云南命名提供了主要依據(jù),地理標志說作為佐證。
華夏與云南最早交往在戰(zhàn)國晚期,楚國派大將莊蹻率軍奪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區(qū),莊蹻先沿長江西進,進入巴蜀之后一路向南,一直打到了滇地,后來秦國占領(lǐng)了巴郡和黔中郡,切斷了莊蹻返回楚國的路,莊蹻便在滇地建國稱王,莊蹻成為古滇國第一任國君,其都城位于今昆明市晉寧區(qū)晉城鎮(zhèn)。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在全國各地修建了秦直道,并修建了一條從四川到云南的商道,這條道寬五尺,也被稱為“五尺道”,從蜀地南下經(jīng)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使中原與云南有了商業(yè)的來往。
漢武帝時期,發(fā)動了西南夷戰(zhàn)爭,滇王臣服于漢朝,漢武帝在云南設(shè)置了益州郡,下轄19縣:滇池、勝休、俞元、同勞、昆澤、谷昌、連然、味縣、毋棳、賁古、來唯、律高、雙柏、秦臧、弄棟、云南、葉榆、比蘇、不韋,其地域均在今云南省,治所在滇池縣(今昆明市晉寧區(qū))。
東漢時期,益州下轄的犍為郡(今云南鹽津)、永昌郡(今云南云龍)、云南郡(今云南祥云)、建寧郡(今云南曲靖西北)、興古郡(云南蒙自)、朱提郡(云南昭通市)、牂牁郡(今云南曲靖東南)、越雋郡(云南麗江)都在今云南境內(nèi)。
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南中,到達牂牁郡、越雋郡、永昌郡等地,最遠到達今云南保山東北地區(qū),直到平定所有叛亂,才班師回到益州。
西晉時期,云南從益州單獨劃出來,增設(shè)一個寧州,治所在味縣(今云南省曲靖市),五胡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quán)攻取寧州,從東晉開始,云南開始被當?shù)睾雷屐嗍辖y(tǒng)治,南朝宋、南朝梁雖委派官吏統(tǒng)治云南,但云南實際統(tǒng)治權(quán)在爨氏手中。
隋朝時期,統(tǒng)一了天下,在云南設(shè)置了恭州、協(xié)州、昆州。唐朝初年,在云南實行羈縻統(tǒng)治,后夷人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唐朝冊封他為云南王,南詔在唐朝與吐蕃之間左右搖擺,誰強就投靠誰,直到唐朝末年,南詔國被權(quán)臣篡位滅亡。
五代十國時期,段思平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國政權(quán),大理國后被蒙古人所滅亡,蒙古人在云南設(shè)置云南行省,云南正式成為地名。明朝時期,在云南設(shè)置了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云南府,今昆明。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布政司制度,并推行改土歸流的政治制度,逐漸改變了云南土司割據(jù)的局面,云南真正納入了中央政權(quán)的控制之下,雍正到乾隆年間,在云南設(shè)置了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
迤東道指今云南昆明市以東地區(qū),下轄云南、武定、普洱、曲靖、昭通、澈江、廣南、東川、開化、廣西、臨安、元江、鎮(zhèn)沅十三府,治所在曲靖府,今曲靖市。
迤西道指今云南昆明市以西地區(qū),下轄大理、楚雄、順寧、麗江、永昌、景東、蒙化、永北、鶴慶、姚安下府,治所大理府,今大理州,民國時期改為滇西道。
迤南道指今云南昆明以南地區(qū),下轄臨安、普洱、元江、鎮(zhèn)沅四府,臺所在普洱府,今云普洱市,民國時期改為滇南道。
《清史稿·列傳二百十一》說:“此次匪遍三迤,情形迥不相同,非數(shù)千之兵、十數(shù)萬之餉所能蕆事。”意思是云南(三迤)匪患規(guī)模遠超常規(guī),需更大規(guī)模的軍事與財政投入才能平定。
在“三迤”中,表示方位指向,特指清代云南行政區(qū)劃(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中的地理方向劃分,意為“向東/西/南一帶”的延伸區(qū)域。?“迤”本義指地勢斜行延伸或曲折連綿,“逶迤”形容道路、山脈的曲折蜿蜒。??
?“道”是清朝的行政區(qū),云南由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組成,因此把云南稱為三迤或三迤大地,文人墨客也喜歡用三迤來作為云南的別稱,雖然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后來被取消了,但三迤這個名稱卻流傳下來,一直到現(xiàn)在,仍有人稱云南為三迤。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xué)》《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純貴坊酒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