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達觀與道教影響
郭松
四川人自古以來就達觀,這絕不是簡單的悠閑和懈怠,而是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風貌。
在四川博物院的漢代陶俑中,我看到的是人們的笑容與歡樂,那不僅僅是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更是四川人生活態(tài)度的體現(xiàn)。透過那些俳優(yōu)俑、宴樂場景,可以窺見一個達觀的群體。
從陶俑的達觀形象,到漢代街市的生動描繪,四川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又逐漸孕育本土文化。這種文化,流露出的是生活熱情,在任何時候都要找點樂子、放松身心。這絕不是對生活的戲弄,而是對生活的理解與熱愛。
四川是道教的發(fā)源地,?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青城山傳道并羽化,成為天師道祖山,歷代天師均來朝拜;??宮觀建筑(如建福宮、上清宮)依山而建,體現(xiàn)“道法自然”的理念。??張道陵在鶴鳴山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之道”(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jīng)》為經(jīng)典。鶴鳴山因山形似鶴、藏石鶴、棲仙鶴得名,有天師洞、迎仙閣等遺跡,古碑刻有“正一”“盟威之道”等字樣,與史書記載的初創(chuàng)名稱一致。布局符合道家“山環(huán)水抱”的理念,被認為是“道教祖庭”,歷代天師、道士均在此修煉。
?四川人生活散漫、自由,道教思想貫穿始終。可以說,是道教思想影響了四川人的性格。以三星堆、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化是道教思想的源頭。作為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已然浸入四川人的骨髓,并不知不覺地外化于語言和行動上?!绊樒渥匀弧笔撬拇ㄈ顺Uf的一句話, 表達了一種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
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在,四川人的生活理念都是“一路走來一路歌, 瀟灑大氣自風流”。所謂“冰火兩重天”,火鍋與冰粉,一邊火辣一邊清涼,在夏日里得到令人驚訝的曼妙統(tǒng)一。四川火鍋的熱辣勁兒,就像CP間的甜言蜜語;當吃得兩腮緋紅之時,來一碗清爽美味的冰粉, 那簡直不擺了。
四川人的這種性格,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jīng)過長時間沉淀的,慢慢浸入骨子里的。道家達觀不羈的文化底色,比起主流的儒家文化,四川人受道家影響更大。儒家文化由春秋時孔子創(chuàng)建,孔子本身就是貴族出身,非常重視禮儀制度,他的信條概括為四個字,就是“克己復(fù)禮”,致力恢復(fù)禮樂制度。儒家非常重視倫理綱常,強調(diào)人和人之間等級秩序。
道家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是老子莊子,其文化內(nèi)涵與儒家恰好相反。道家文化追求個體的超越與精神的自由,認為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儒家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對人性的束縛與壓迫,是對人的扭曲與異化。老子還炮轟儒家的核心“禮”,把“禮”貶得一文不值?!兜赖陆?jīng)》有云:“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边@句話的意思是說,所謂的“禮”是忠與信不足才導(dǎo)致的,是動亂的根源,禍亂之首。既然反對代表等級規(guī)訓的“禮”,道家就更加追求人人平等。這種文化底色深刻地反映在四川人的性格中,反正大家都是一樣的,做人做事大可直接點,不用彎彎繞繞。只要做得不對,管你是誰,都不給面子。
四川人在歷史上,常有驚人之舉。?明末清初四川文人歐陽直在《蜀警錄》(又名《蜀亂》)中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該書記錄了明末清初四川戰(zhàn)亂,并以此言概括四川在歷史動蕩中的狀況。??歷史上,四川發(fā)生了多次起義運動,有史可查的起義運動,最早應(yīng)該是鄭躬起義,發(fā)生在漢成帝年間。與西漢前期的皇帝相比,漢成帝顯然不是一個明君。這個皇帝大興徭役,重收賦稅,加上天災(zāi)橫行,對于老百姓來說,簡直沒有活路。下面已經(jīng)民不聊生,上面的王公貴族還抓緊剝削,使得廣漢郡的鄭躬忍無可忍,率眾反抗官府。在鄭躬的帶領(lǐng)下,聚集的起義軍有萬人之多,加上家屬、親友等,起義人數(shù)占據(jù)廣漢郡人數(shù)十三分之一。這批漢子異常勇猛,打得當?shù)毓俑翢o還手之力?;实鄄坏貌徽{(diào)人任廣漢郡太守,還調(diào)三萬兵力,才鎮(zhèn)壓了起義軍。這次毫無人性的血腥鎮(zhèn)壓,西漢王朝已經(jīng)失去民心,多年后便被更大的起義毀滅。
四川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起義,當屬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領(lǐng)導(dǎo)的起義。一個封建王朝的初期,往往是最強大的時期。選擇在統(tǒng)治者實力最強的時期發(fā)動起義,顯然需要巨大的勇氣,四川人的“反骨”可見一斑。這次起義也是因為稅收問題,茶葉是四川特產(chǎn)之一,皇帝征收沉重的茶稅,加劇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痛苦。四川地區(qū)的佃戶,在富豪地主的勢力下,就像奴隸一樣。除了上層的殘酷壓榨,四川亦發(fā)生了旱災(zāi),許多百姓陷入餓死的陷阱。王小波舉起義旗,在他犧牲之后,他的妻弟李順繼續(xù)。這次起義,王小波、李順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的口號。
祖先的歷史如此“光輝”,難怪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無論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還挽救民族危亡的戰(zhàn)爭,都有四川人的積極參與。四川人的“反骨”,是可愛的、可敬的;“反”是為了人民,絕不是為了一己私利。只要形勢穩(wěn)定,人民安居,便會解甲歸田。
四川的文人官員,也像普通大眾一樣有“反骨”。五代十國的前蜀,都城是今天的成都,前蜀的宰相,是大詩人韋莊。韋莊與溫庭筠并稱“溫韋”,是“花間派”的代表詩人,這個人在文學史上,以“任性自用”出名。古典詩歌一向以言志的詩為重,以抒情婉約的詞為輕,但韋莊寫了不少婉媚清麗、浪謔輕艷的“花間詞”。在其他方面,韋莊也是十分“反骨”。封建社會不重視婦女,女性地位低,但韋莊編《又玄集》,收錄婦女詩歌十九家,開中國詩集收集女子詩歌之先例。面對朝廷,他選擇站在民眾的一邊。韋莊為李賀、賈島、溫庭筠等詩人陳情,請求朝廷為他們追增進士或贈官。為官方面,韋莊十分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在他做地方官的時候,就因縣令擾民事上書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由此可以看出,四川人的“反骨”,連溫文爾雅的詩人,都受影響。
四川人都有一個特點——達觀。有人說:自古山東出好漢,江浙出秀才,四川出神仙,快活似神仙。四川人的樂觀長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映射在生活中。四川的樂觀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練了幾千年才形成的。比如四川陶俑,唱歌在笑,打鼓在笑,就連累死累活的廚師陶俑也笑得見牙不見眼,只有四川出土的文物最愛笑。四川人愛笑,愛開玩笑,平時聊天,笑聲幾條街都聽得見。四川人還好客,喊朋友來耍喲。
四川人之所以愛說“老子”,大概源于道家的逍遙自在。生活中常說的“格老子”,有時是感嘆詞,表達震驚、無奈,比如遇到意外時脫口而出“格老子,好嚇人!”;有時是自稱詞?,第一人稱“老子”的變異,帶有市井氣息,用于自嘲或壯膽,如“格老子不怕你!”;??有時是語氣詞?,“格”僅加強語氣,無實際意義,類似“啊”或“哦”??傊?,并非字面意義的占便宜或辱罵人,而是源于道教文化傳統(tǒng)的口語化表達。?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純貴坊酒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