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訪玉華山
作者:郭志鋒
春天,是登山的好季節(jié)。
應新干淦風文學院之邀,萬安作協(xié)一行五人迎著駘蕩的春風,心懷敬畏和虔誠,去探訪久仰大名的玉華山。
玉華山,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位古人,經歷了滄海桑田;也是一位哲人,看穿了歷史奧秘。但我沒想到,玉華山是如此得巍峨和雄峻,主峰竟然高達1169米多,是名副其實的贛中第一高。當我們沿著山路向上攀登時,皆如伏在山體上的一粒粒塵埃,幾乎被肉眼忽略,無怪乎古人賦詩大贊“淦北挺奇峰,如浪逼天浴”。又有人說,“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徑通”。原來從古至今,登上山頂,都只有一條道。只不過,當下是一條經過匠人加工的石梯。飄帶一般的石梯,縈繞在云霧之間。沒爬半小時,我們早已大汗淋淋。抬頭向上,前面的人影在大霧中若隱若現(xiàn);回頭一看,起伏的群山,仿佛匍匐在玉華山腳下。即使從半山腰出發(fā),我們還是歷經了一個多小時的連續(xù)攀登,才終于到達“洞天門”。
此處不但“樓臺上云氣”,整個人身處云霧飄渺間,而且“草木動天風”,所有的草木都在接納來自天堂的春風。但這里還不是最高處,要想更深刻地體會“一覽眾山小”,尚須“會當凌絕頂”。也就是說,必須繼續(xù)向上攀登,才是最高的“著棋峰”,又叫“紫腦頂”,號稱“紫玄洞天”。在周圍的升華山、昭明山、千歲丘等十余座高峰中,唯有玉華山異峰突起,一枝獨冠。
早就聽說玉華山是“奇石博物館”。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走在山中,腳踏的是石頭,看見的也是石頭,連草木生長的地方仍然是石頭。據說,遠古時期,一次冰川活動造就了這獨步江南的“巨石川”奇觀;而火山的噴口,積水越來越多,漸漸演變成許多美麗的高山湖泊。你瞧吧,月亮、玉璽、芙蓉、神龜……萬物都有可能化作石頭的模樣,讓你產生無窮的聯(lián)想。甚至還有“合掌祭天”“神女下榻”“天工繪瀑”等天然奇觀,個個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我禁不住一塊“玉兔石”的誘惑,快步走過草地,來到它的身旁,一手使勁地伸出去,想撫摸它的耳朵,一手向著空中揮舞,大叫著與它合影留念。我要把這神奇的自然饋贈帶回家,也把天賜的幸運帶回家。因為每一塊石頭,都是一段千古傳奇;每一個造型,都是一個動人傳說。山上的奇石,就是上天留給我們的懸念,也是大地賦予人類的禮物。
明代狀元羅洪先曾游玉華山,歸來后賦詩曰:“游遍名山幾洞天,紫玄真是洞天仙。懸崖飛步跡三五,大世含九思萬千”。玉華山和閣皂山連為一體,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相傳,晉元康二年浮丘、王凝之、郭璞三仙曾在此對弈。后來,三仙飛升,當地人便用條石壘建紫云洞,在洞內塑造了王、郭、浮邱三仙的牌坊,典雅莊重,氣勢雄偉。劉同升為此寫下《玉華山道士石室》,云:“清溪蕩靈氣,一徑上疏煙。中有來真人,真人秀且鬈”。
在山頂,我沒有看見三仙牌坊,但在玉華仙祠里拜訪了王母娘娘、觀音菩薩和黎山老母,在紫玄洞里拜訪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許真仙君……不愧是神奇名山,可謂“一柱東風戀紫霞,數聲雞犬也仙家”。我摘下一束紅杜鵑,觀其粉紅的花朵,察其堅強的枝條,竟隱約也有仙風道骨的意味。于是,我再次情不自禁地采摘了一大把野花,粉的、紅的、紫的,色彩各異,芳香撲鼻。這是玉華山的味道,也是春天的芬芳。
春天的玉華山,被纏綿的云霧裝點得更加神秘,也被浩蕩的春風擦拭得更加明媚,更被我們這一群不速之客驚擾得有些不知所措。我知道這只是一次粗淺的探訪,不足以深入到玉華山的內心。然而,它挺拔的形象、它奇石的怪趣、它道家的神妙……都已深深地刻在了心底,成了我抹不去的探訪記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
純貴坊酒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