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安龍故事》
作者:羅迦瑋(布依族)
作為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安龍人,時不時翻閱書桌上的《安龍故事》,一種舍不去的鄉情就會縈繞在心頭……
我的故里,我的祖屋,我的父老鄉親等陌生而又親切的畫面,已讓我身臨其境!
我的老家安龍,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曾是南明永歷朝廷的行宮之地,留有十八先生成仁取義的悲壯故事;曾是清代安籠、南籠、興義府所在地,留有駐地游擊招國遴捐俸修筑“招堤”整治水患的義舉、知府張瑛半夜差人“挑油添燈”為學子讀書加油的勵志風尚、其子張子洞11歲信步招堤在半山亭上揮筆寫下的為后人驚嘆的《半山亭記》,其少年的抱負為其成為中國近代工業革命的先驅奠定了理想的輪廓……
歷史的風云造就了歷史的弄潮者。從故鄉的熱土上,走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副總指揮王憲章、北伐軍左翼總指揮袁祖銘、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韋杵、策動國民黨六十軍長春起義的傳奇將軍楊濱、率領國民黨十九兵團和平起義的司令官王伯勛、一代報人王亞明等歷史名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人文的傳承。許許多多的人文故事,讓人們看到了歷史的風云和時代所需要的崇尚。
看了《安龍故事》,我的愛不釋手,已是濃濃鄉情的揮之不去。我從中進一步了解了安龍、熟知了安龍,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家鄉文化教育。我曾經的一知半解,是我的漠視和淺薄。走進了《安龍故事》,我就走進了安龍的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變遷,感受到了鄉情的親切和血脈的相通,亦為身為一個安龍人而感到驕傲自豪,更為自己的不可枉為添加了一種精神的動力。
安龍故事的由來,在于歷史的造化和人文精神的積淀。而《安龍故事》的收集、撰寫直至編輯成書,則是許多熱愛故土的鄉人和曾在安龍工作、生活過而將其視之為第二故鄉的他鄉人,懷有的一種難以割舍的特殊情結,讓人有了心愿的歸屬和情感的由衷釋放。
2008年9月13日,在貴陽龍池山莊舉行的主題為“荷香故里”的中秋聯誼會上,一群歡聚的安龍鄉友,一邊品嘗著家鄉的板栗,喝著故鄉的米酒,一邊憶起了安龍的往事,談起了安龍的發展,濃濃的鄉情意猶未盡,讓相聚的人們形成一個眾望所歸的共識,即由在筑鄉友會牽頭,以“我的鄉情和鄉戀,我的安龍故事”為主題,組織撰寫并編輯出版一本反映安龍人文歷史和故事的書籍。在隨后召開的籌備會上,明確由老同志趙家興、羅迎春和時任貴州惠智公司董事長的劉詩明負責經費籌集、寫稿組織工作,由傅汝吉、陳翰輝、龍尚學三位老同志負責改稿、審稿和印刷出書工作。
讓人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征稿啟示一經發出,很快就收到了安龍各界人士和曾在安龍工作過的許多老同志的來稿,其中不乏當過縣領導的何永康、謝麗如等老同志的熱心撰文,讓《安龍故事》一書在2011年印刷成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被縣里列作為了解認知安龍的窗口讀本,贈送給四面八方來的賓客,為宣傳安龍添加了一張人文的名片,也引來了周邊縣分的推崇和效仿。
讓我最為感動的是《安龍故事》的編委們,他們多是退了休的老同志、老領導,閑賦下來之后,念念不忘的還是安龍的歷史和發展,還是安龍獨有的人文故事在心中的縈繞,家鄉的情結和寶貴的人文精神還需要后人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他們把自已的余熱和寶貴的心血花費在《安龍故事》的編輯上,不辭辛苦,不取報酬,還為印刷成書而到處化緣,贏得了人們由衷的尊重和敬佩。
我有幸認識《安龍故事》編委中的多數老前輩,作為第一集執行主編、后幾集主編的傅汝吉先生,從省文化廳副巡視員崗位上退休后,仍熱衷于地方的文化建設事業,對家鄉文化工作的宣傳尤其情有獨鐘,如今已八十有余的高齡,還在為《安龍故事》的稿件審改而往返于貴陽和安龍,許是對故鄉安龍的無比熱愛讓他有了精氣神的強大支撐,其恢諧豁達的不老心態一直保持著不變,讓我等晚輩自嘆弗如。我寫此稿之前的一個月,他曾微信給我,告之《安龍故事》第六集已編審完畢,出成書的過程很難,他可交差了,并囑咐我寫一篇評論,算是一個了結。他老的心愿讓我不由動容,其自稱為“安龍文化建設和傳播的老年自愿者”的話,讓我更不敢推辭了。
編委中的龍尚學、陳翰輝老師,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大半生從事地方志的研究,對安龍的歷史了如指掌。對尚學老師而言,安龍是其第二故鄉,與土生土長的翰輝老師一樣,一提及安龍就有說不完的人文故事。在我還年輕的時候,有幸與他們結識,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和做人的風范。只遺憾尚學老師上個月已在貴陽去世,對他的懷念已是心中不忘的回憶。
在《安龍故事》稿件的編審中,還出現了原多年任職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黃恩照老前輩及其子——現已退休了的原縣人大主任黃朝文倆父子齊上陣的佳話,此等熱愛和無私的付出,已不是什么親情關系需要避嫌的問題了。只能說明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和打造,容不下任何勢利的行為和評說。
自第一集《安龍故事》作為內部交流資料面世后,就引來了人們對《安龍故事》能夠續集下去的渴望,也引起了縣里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
《安龍故事》從第一集到第五集的印刷成書,再到第六集的編輯審定,跨過了14年的時間,所花費的心血可見一斑,唯有化緣出書的艱難,一直難為著編委會的幾個老同志,但他們的執著,是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不可動搖,關鍵時刻都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贊助和支持,甚至還有個人的慷慨解囊。
六集《安龍故事》之中,唯有第二集是由貴州出版集團貴州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其他幾集均是作為內部資料印刷成冊。這得感謝時任安龍縣政協主席的譚志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文史委王世涌等同志的積極協調,讓第二集《安龍故事》得到了公開出版發行所需的費用保證。第三、四集《安龍故事》也有幸被縣教育局列作為鄉土教材,得到了印刷費用上的支詩。
自第三集起,《安龍故事》的編委工作就落在了縣詩詞楹聯學會的肩上,身為會長和編委主任的王培民老師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從安龍師范學校退休后,就有了舞文弄墨的雅興,自接過《安龍故事》的編委事務后,就四處奔波組織稿件、聯系印刷、校對清樣。他雖已滿頭的白發,卻是信心的百倍,干勁的十足,已達到樂此不疲的程度。正當為印刷費用發愁的時候,再次得到了縣政協主席鄭紹典同志的大力支持,三個月的時間就把《安龍故事》第五集印刷成冊。
每一集《安龍故事》的印刷成冊,都成了鄉人和外地來客的“搶手貨”,每集兩三千冊的印數已不能滿足眾多鄉友和其他人士一睹為快并將之作為藏書的需求。
《安龍故事》的傳播,讓人們了解了安龍,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龍的知名度,為宣傳安龍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為《安龍故事》寫稿、改稿、審稿以及提供支持的人,都是有功的人。
尤其是長年堅持義務編輯《安龍故事》的眾多老同志,更是難能可貴。他們的樂于付出,在于他們對家鄉懷有的感恩之情始終在心中難以了結,在于他們對家鄉的未來寄以了更加美好的希望,希望長江的后浪推著前浪,把家鄉不斷的發展變化演繹成更加精彩的故事。
熱愛鄉土的人,定懷有割舍不下的家國情懷。《安龍故事》是安龍人文、地理、歷史和市井民俗、民族風情、風味特產、工作回顧乃至生活情趣在一個時期的集中挖掘和展示,在講述中傳遞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積極向上的人文風尚,非常貼近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抒發,絕非杜撰的傳說和八卦。
我翻閱著一篇篇引人入勝的安龍故事,仿佛看到了安龍的歷史文脈,聞到了招堤的十里荷香,已經延進了新時代快速發展的軌道。我們的今天會成為明天的歷史和故事,如今的安龍,已把早年被損毀的興義府試院重新修建,新開辦的加油書院已招生啟用,重視文化教育振興的舉措,讓我深信,安龍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不斷地延續、不斷地傳承、不斷地光大……在鄉人的心中永遠翻閱不盡、傳頌不止!
2023年9月5日
【作者簡介】羅迦瑋,男,布依族,1964年12月生,貴州安龍縣人,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物理系,系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入選中國作協主編的《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集·布依族卷》,作品散見于《民族文學》《十月》《人民網》《中國民族報》《星星》《貴州作家》《貴州日報》《廣西日報》《脊梁》《詩選刊》《天津詩人》等報刊網站,著有詩集《歌聲漂泊》、文學作品集《心路歷程》、散文集《人生點滴》,分別獲貴州省第七屆、九屆、十一屆“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詩歌、散文類二、三、一等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