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年紀了,就別嘴硬了
?郭松
一把年紀,是用來形容年齡較大、不再年輕的模糊說法,帶有感嘆“歲月不饒人”的意味。?一把這個數量詞,若用在工具、農具、廚具這等上倒是好量化,比如一把扳手、一把鋤頭,是一把菜刀,若用在年齡上就不好量化了。
一把年紀這一說法,據說源于民間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個農夫為記錄年齡,每年生日搓一顆泥丸存于木盒中。多年后,親友詢問其年齡時,農夫因泥丸過多無法清點,情急之下抓一把泥丸,說“我有一把年紀了”,從此這一說法流傳開來。
嘴硬一詞源于古代激烈的辯論,雙方為堅持觀點不惜口頭攻擊。最早見于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昨天那鴇婦雖然嘴硬,那形色甚是慌張,我們再到他那里問去。”指明知自己錯誤卻口頭上不承認,表現為固執己見、不肯服輸,以強硬語氣表達觀點,爭執中不愿認錯,可能涉及自尊心或主動權,喜歡挑戰他人觀點,既體現缺點(如頑固、缺乏靈活性),也反映優點(如堅持原則、自信表達)。
時光就像爬山虎一樣,不知不覺便爬上了眉梢,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皺紋。時間在向前走的同時也給人的臉上都留下了痕跡。在慢慢變老的路上,會慢慢看清生命真實的模樣。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活法。一把年紀了,追名逐利早就不是生活的主調了。
那些心中的抱負,也該慢慢放下了。人生該追逐,向陽而生,為夢想而活,但一把年紀了,過分地逞強、不服老,會加重自己的步伐。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我是貓》中這樣寫道:“人,喜歡把海闊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畫出自己的領域,并在其中畫地為牢。”
一把年紀了,就別嘴硬了,別以為自己還有那個能力和精力,服老也是人生的一種態度。承認自己的不足,接受在走下坡路,并沒有什么丟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描繪,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模樣。
英國作家莫伊斯在《一加一》中說:“那些你逃離的,終有一天你還是要去面對,當初留下的殘局,不去解決就會變成更爛的殘局。”一把年紀了,嘴硬說自己不老,不愿放下,會讓矛盾不可收拾。
嘴硬的人,大多是不受歡迎的。與嘴硬的人溝通會很累,會猜測他心里在想些什么,還會在交談過程中莫名被頂撞,造成不舒服的說話氛圍。一把年紀了,能力有限了,身邊人希望你能好好休養,安度晚年,而你卻嘴硬不服老,會讓身邊人覺得你執拗。
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取悅一個嘴硬的人。嘴硬會讓人失去很多,太過于固執己見,會在不經意間傷害身邊人的心。人生在世,不需要活得那么費勁,一把年紀了,要服老,才能穩住人心。
嘴硬的人,什么事都好強,忽略其他問題。最終不盡人如意,吃虧的是自己。不服軟,爭強好勝會助長虛榮心,時間長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中,都會碰壁,想要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
嘴硬的人,容易得罪人。在社會上,樹敵太多,路就不好走;得罪的人太多,生活也會不順心。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好相處的,倔強的個性,會吃苦頭。一把年紀了,別讓自己太受罪。世間許多事情沒必要爭個對錯,適當認輸其實也是贏了。
人是追求舒適的,就像穿衣服,一件有彈性的衣服,能感覺到舒適,不緊繃;一件沒有彈性的衣服,會感覺到束縛。到什么樣的年齡階段,到什么樣的場合,見什么樣的人,得穿什么樣的衣服。一把年紀了,要服老,會說話。
嘴硬換來的是不平靜的生活,是煩躁不安的情緒。在變老的路上,要坦然接受老去,與歲月握手言和。與他人較勁,與自己較勁,把這歲月攪得一團糟,何談安度晚年。一把年紀了,遇事量力而行,留不住的人釋然,做不成的事情放手,就會發現生活簡單輕松了。
人一旦嘴硬,便會高看自己,難以忍受別人的提醒,認為別人都是錯的。不服老,沒有人愿意與你相處。一把年紀了,體力和精力大不如前了。承認力量在變小并沒有什么,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
在變老的路上,容顏逐漸衰老,身體也逐漸減弱,對抗的力量也越來越小,服輸,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一把年紀,追求的夢想成了烏托邦,雖有不甘,但人生就是這樣。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慢品人間煙火色,閑觀萬事歲月長。人間風景美如畫,順其自然過好每一天。有句很扎心的話:“人真的會因為嘴硬而失去很多,也會因為心軟而受太多委屈。”聰明的人都是心硬嘴軟,在與人相處時,內心堅定,話語柔軟,語氣委婉。
聰明的人不和別人爭論,自己是對的,就堅信自己,別人是否認可不重要;自己是錯的,就別死犟,及時回頭就會贏。愚蠢的人喜歡嘴上與人爭長短,分高低,總想說服別人,費盡口舌。自己錯了,還死要面子,就是不承認,還是自己吃虧。
美國編劇馬特·格勒寧《辛普森一家》中有句話:“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在語言上勝人,是愚蠢的事情,你丟了快樂,別人還會嫉恨你。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跟人較勁,其實就是拿自己的時間、精力、快樂、情緒,去喂養別人。跟人較勁,消耗的是自己。爭論,爭著爭著就生氣。怒傷肝,辯耗神,爭損福。古往今來,多少人因為嘴上逞強,給自己招來災禍。嘴上不與人爭長短,分高低,看似你丟了面子,實則表現出了涵養。更重要的是壓得住脾氣,守得住心性,百福自來。
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說:“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如果你需要證明,與其在口舌上浪費時間,不如用行動和結果證明自己。嘴上不與人爭長短,留一個臺階給別人,也是留一分體面給自己。
《莊子》中有個故事:士成綺是個非常博學的人,經常聽別人贊嘆老子高尚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他長途跋涉,登門拜訪,當他看到老子其貌不揚,家里如同老鼠洞一般雜亂不堪,很生氣地說:“聽說你是擁有大智慧的圣人,我走了幾百里路來見你,沒想到你竟然生活的像老鼠一樣!”老子聽后看了他一眼,繼續低頭讀自己的書。士成綺自覺沒趣,轉身就走了。士成綺認識到自己說的話過分了,便向老子道歉。老子平靜地說:“什么圣人不圣人,這種名號,我早就像扔破鞋子一樣把它扔掉了。如果我收獲了大道,你罵我是牛、是馬、是老鼠,又有什么關系?我還是我啊。”
抬杠是一種雙輸,無論結果如何,都是輸家。看似你嘴上占了上風,似乎證明了自己的正確,其實你輸掉了風度和涵養。學者羅翔說:“你沒必要和別人杠,由于知識的貧窮,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認識自己的那個想法,你很難改變他。”不論你是對還是錯,都不要嘴硬,不爭辯,是高明的選擇。
《論語》中有個故事:一天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遠處走來一個身穿綠衣的人。來者問:“您是孔子嗎?”子貢答:“有什么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嗎?”“我想請教時間的問題。”“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告訴你。”“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子貢笑答:“四季。”“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子貢理直氣壯:“四季!”來者毫不示弱:“三季!”他們爭辯不止,一直到中午也沒消停。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走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請孔子評定。孔子沒有立刻回答,觀察一陣子之后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來者聽后,大笑而去。來者走了之后,子貢不解地問:“一年分明有四個季節,您怎么說是三個呢?”孔子答:“方才那個來者一身綠衣,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里見過冬天?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你跟這樣的人就是爭辯三天三夜,也不會有什么結果。即便爭辯出你輸我贏,又有什么意義呢?”
語言解不開的事實可以揭開,語言解開了事情沒有解開,語言就失去價值,甚至添亂。不抬杠,觀點分歧,理解包容,換位思考。遇到蠻不講理之人,就遠離。不抬杠、不反駁、不較真,是一種高情商。
白居易《對酒五首·其二》詩云:“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聰明的人穩而不急,靜而不爭。不會逞口舌之快,而是保持自信、從容,淡定。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時,大師云集,無論是學術觀點,還是政治主張不盡相同,蔡元培卻都能容納。狂士辜鴻銘是近代有名的學者,但他又是有名的保皇派。他三番兩次要求和蔡元培辯論,甚至當面指責蔡元培:“你盡做奴仆般的老好人,說什么兼容并包,完全是妥協主義,投降主義。”蔡元培說:“我這個校長確實是大家的奴仆,是老師和學生的奴仆。”辜鴻銘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頓時泄氣,沒了斗志,說了 “無趣” 二個字便悻悻而去,而心中卻對蔡元培十分佩服。
不逞口舌之爭,需要有一顆包容心、淡泊心。俗話說:“無欲則剛,有容乃大。”這容是別人,欲是自己。生活中,也是如此,你如果能包容對方,不逞口舌之爭,雖然表面上失去了面子,實際上贏得了別人的敬重。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說:“能下人,故其心虛;其心虛,故所廣取;所廣取,故其人愈高。”不與人爭辯,是胸襟寬廣,是大肚能容。靜而不爭,是一種豁達,不無謂爭執,不爭一時長短,理性看待人和事,避免意氣用事。靜而不爭,是一種自信,專注于自身體驗,而不是外界的評價,以從容的姿態面對生活,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滿足,是一種穩重的處世態度,也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嘴硬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需要付出精力。如果總是嘴硬,不愿意妥協、退讓,那對方就需要花精力應對。時間一長,會覺得相處是一種負擔,從而選擇離開。嘴硬容易讓人失去信任,總是嘴硬、不肯承認錯誤時,別人就很難相信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成熟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鑣、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敗、接受自己缺點;發自內心地改變,天黑開蓋燈、下雨帶把傘。難過先難過,但也不作死,天亮以后,滿血復活。
喜歡楊絳先生的一句話:最高貴的懲罰是沉默,最矜持的報復是無視。少在爛事上糾纏,少為不值得的人生氣;讓自己活得輕松一點,放下才能更好地生活。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