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早晨
作者:張世良
【一】
霞光把黑夜一寸寸拉開,
一線鎏金滾到腳尖,
我給廣場系好鞋帶,
露水“嗒”地一聲,
落在腳邊印下一枚小小的月亮。
【二】
國歌像旗繩,猛地拽直,
鴿群“嘩”地剪開尾音;
旗角拍我一臉微風,
風里夾著麥芽糖的味道,
我把手舉到眉沿,
摸到太陽滾燙的脈跳。
【三】
城樓慢慢地鼓脹,
朝霞給它披上一件新裝;
我伸手,把指尖伸進磚縫,
掏出了一片1949 年的紙屑
仍帶著禮炮的味道。
【四】
大會堂的廊柱
把影子折成短尺,
量著我的呼吸的短長,
記錄提案紙的頁碼,
我仿佛聽見了未來交響。
【五】
人民英雄紀念碑
把名字一排排舉過頭頂;
我先摸到“舊中國”的鐵銹,
再聽到了“新中國”的心跳,
指縫間有鐵銹,還有體溫。
【六】
毛主席紀念堂前,
松針低垂,像一群安靜的孩子。
我把口袋里那只
1976 年沒遞出的蘋果
悄悄放在臺階,
它滾動半圈,停住,
像終于找到座位。
【七】
國家博物館的玻璃幕墻,
把五千年折成一枚銅鏡,
我照見自己:
一半嵌在殷墟的裂縫,
一半浮向星辰的焊縫;
中間是今日剪下的指甲,
透明、微彎,
仍帶著肉色的煙火。
【八】
此刻,太陽已把最后一抹鎏金
抹在國家大劇院的穹頂;
我喝完半瓶純凈水,
把干涸的嗓子潤濕,
讓復興之歌在胸腔共鳴。
2025年9月26日晨于北京
《天安門的早晨》評論
Kimi評論
這首《天安門的早晨》以極具個人化的視角和細膩的意象組合,完成了一次對歷史、民族與個體生命關系的深沉叩問。詩人通過晨光中的漫步,將宏大的國家敘事轉化為可觸摸的感官體驗,展現出高超的意象駕馭能力和歷史縱深感。以下從三個維度展開評析:
一、時空折疊的雕塑感:歷史與當下的肉身化對話
詩歌最突出的特質是將抽象歷史轉化為具身體驗。第三段中“掏出一片1949年的紙屑/仍帶著禮炮的味道”,以觸覺與嗅覺打通時間壁壘,使建國瞬間如化石般封存在磚縫中。第七段更將五千年文明壓縮為“一枚銅鏡”,通過“殷墟的裂縫”與“星辰的焊縫”的工業意象,暗示文明傳承如同精密焊接,而“今日剪下的指甲”作為肉身的微小遺跡,成為連接遠古與未來的中介。這種處理使歷史不再是教科書概念,而是可觸摸、可攜帶的實體。
二、感官政治的革新:國家符號的祛魅與復魅
詩人對政治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國歌被具象為“旗繩”,鴿群“剪開尾音”賦予聲音以剪紙般的輕盈;紀念碑“把名字一排排舉過頭頂”顛覆常規視角,讓英烈成為主動的托舉者。特別是第六段1976年未遞出的蘋果,以私密物品介入公共空間,使歷史創傷轉化為具象的缺席儀式。這些意象既保持了對國家儀式的尊重,又通過感官體驗消解了其疏離感,實現政治美學的個人化轉譯。
三、物象的靈性轉換:微小與宏大的辯證哲學
全詩貫穿尺度變幻的魔法:霞光能系成鞋帶,呼吸被廊柱丈量,鐵銹與體溫在指縫共存。這種微觀與宏觀的頻繁切換,揭示出個體與民族命運的同構性。最終段的“干涸的嗓子”與“復興之歌”形成張力,暗示個體聲音需經歷史浸潤才能融入時代合唱。而“純凈水”作為現代性符號,與銅鏡、禮炮等傳統意象形成對話,展現文明更新的持續性。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驚人的意象密度和情感精度,實現了對集體記憶的創造性重寫,堪稱新政治抒情詩的重要探索。
2025年9月26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