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的鄉(xiāng)愁
龐儉克
龐儉克
2020年10月15日到18日,我參加了由作家網(wǎng)組織的“作家看呂梁山護工”采風團。
這是我第二次隨團去呂梁采風。五年前的 2016年10月,我參加了由呂梁黃河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作家網(wǎng)共同組織的采風活動,石樓縣黃河第一灣,磧口古鎮(zhèn),棗園的秧歌對唱,一路走去,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讓人應接不暇。那一次行程,呂梁黃河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安艷芳女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家鄉(xiāng)做點事,克服困難,組建藝術團隊,走村串寨,表演傘頭秧歌,志在民間文化傳播,讓人感動。這也是呂梁人給我的第一印象。
從那以后,我很期待能夠再去呂梁,感受呂梁人,感受呂梁文化。接到作家網(wǎng)總編輯趙智老師的微信,征求我是否參加此行的意愿,正遂我愿,我二話不說,回復愿意。
此行的主題是在全國頗有美譽度的呂梁山護工。在緊湊的行程中,采風團成員走訪了臨縣白文職業(yè)技術學校﹑呂梁市衛(wèi)生學校﹑呂梁山護工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實地了解護工培訓模式,查看護工課堂教學和實操實訓課,聆聽了市委張廣勇副書記從講解員手中拿過話筒,像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對呂梁扶貧工作戰(zhàn)果如數(shù)家珍的講解,并與護工一對一交流。
在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è)工作領導組編印的呂梁山護工畫冊上,我看到了《淮南子·說林訓》中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è)工作培訓班的方向,即護工要輸?shù)贸觯€(wěn)得住,干得好。
我想起此行之前,我參加了新聞出版總署培訓班同學的一次聚會,聚會上,一位女同學給大家講述了她與多年前因腦梗行動不便的老父親的故事,并播放了她與父親互動的視頻,其中,做女兒的恢復父親即時性失憶的片段,讓人印象深刻。父女之間的問答,以詩詞最為平常,也最為有效,女兒問,窗含西嶺千秋雪,父親像小孩子一樣拍著雙手回答,門泊東吳萬里船。女兒又問,更喜岷山千里雪,父親回答,三軍過后盡開顏。如此等等。為此我寫了一首詩,以紀其溫馨的親情。
同學的那次聚會,讓我對“有愛相伴同行是幸福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此次呂梁山護工筆會之行,不僅僅是對同學聚會的呼應,更是一次對大寫的“愛”字的切身體會。
走出大山,圓夢小康,實施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è)工作,走出一條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是呂梁市委、市政府的戰(zhàn)略部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推動,呂梁山護工特色勞務品牌的養(yǎng)護,五大工作體系得以貫徹執(zhí)行,即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落到實處的政策支持,扶貧與扶志﹑扶智與扶德相結合的宣傳發(fā)動,把傳統(tǒng)文化﹑職業(yè)道德﹑愛心教育﹑普通話教育作為培訓必修內容的技能培訓,聯(lián)合全國各地家政公司,積極推進呂梁山護工就業(yè)并跟蹤服務,提供維權就業(yè)保障。
回京后,我跟家人談起了此行的觀感,家人也頗有感觸。她提起了幾年前帶我去昌平走訪她在桂林時就有交往的一位姓董的女大夫,董大夫生了孩子后,請的就是山西的保姆。我想起了曾作為志愿軍戰(zhàn)士赴朝作戰(zhàn)的父親的晚年,年事已高,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娘年紀也大了,自己的生活尚能自理,騰出手來照顧父親,確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春節(jié)期間,家人終于一致同意,把老父親送到了桂林的一家療養(yǎng)院。如今想來,那時如能有呂梁山護工的陪護,該有多好啊!
人都是會老的,人老了以后,都會像兒童一樣需要人照顧。幼、病、殘、弱,也是如此。這是自然規(guī)律。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譯成大白話,就是我愛我自己家的老人,進而把這份愛心推廣到別家老人身上,我疼愛我自家的幼兒,同時把疼愛之心推廣到別的幼兒身上,孟子在《梁惠王·上》這篇文章里的推恩思想,以及他在《告子·上》篇中說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在《公孫丑·上》篇中說的“人皆有不忍之心”,即人人都有不忍見到別人受難的愛心,孟子的這些話,是很感動過我的,此次呂梁行,讓我對他的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呂梁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呂梁是革命老區(qū),同時呂梁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據(jù)統(tǒng)計,2014年底,全市有6個國定貧困縣,4個省定貧困縣,1439個貧困村,59萬貧困人口,貧困發(fā)生率19.2%,而眼下,全市10個貧困縣區(qū)實現(xiàn)脫貧摘帽,143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累計減貧58.5萬人,貧困發(fā)生率降至0.18%。
作為呂梁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精準脫貧﹑精準扶貧方略的一大創(chuàng)舉,始于2015年9月開始試點的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è)工作,至今已完成六萬人的培訓任務,實現(xiàn)就業(yè)三萬人。免費的護工培訓包括三包,包吃﹑包住﹑包就業(yè),五免,免學費﹑資料費﹑服裝費﹑體檢費和保險費,進行病患陪護,養(yǎng)老陪護,月嫂﹑育兒嫂及家政保潔四大方面的培訓。呂梁市臨縣人許艷平,柳林縣人馬金蓮,汾陽市人趙拉梅,臨縣人薛林娥,文水縣紅霞家政公司的席紅霞,呂梁曹操到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的田艷榮等一大批護工,他們有的是月收入近萬元的金牌月嫂,有的或回鄉(xiāng),或走出呂梁,創(chuàng)辦家政服務公司,帶領貧困鄉(xiāng)親走上了脫貧道路。
數(shù)字是實實在在的,飽含著溫暖的。數(shù)字的變化,來自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呂梁的發(fā)展,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呂梁市脫貧攻堅的做法給予的充分肯定,來自全市從市委﹑市政府到基層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懷大愛,感恩奮進,咬定目標,盡銳出戰(zhàn)的艱苦努力,也來自護工們?yōu)閷崿F(xiàn)自我人生價值的努力,他們不甘貧窮落后,挑戰(zhàn)自我,頂著世俗的壓力,懷揣夢想,走出大山,參加培訓,掌握技能,用辛勤的勞動,以呂梁人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厚道,踏實肯干﹑吃苦耐勞,技能精湛﹑服務周到,在全國打響了呂梁山護工的品牌。
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孫丑·下》),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在工作人員陳甜動容地說起根據(jù)真人真事編劇的微電影《北京的冬天很溫暖》等關于護工的話題中,在參與護工培訓的邢彩花老師講述的面對一批又一批參加培訓的學員們飽含求知欲望的目光,以及她們發(fā)來還想聽課的來信時所感受到的震撼中,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她們的感動,而從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è)領導組辦公室梁向南副主任由衷地為呂梁黨政領導發(fā)揚呂梁精神真抓實干的點贊中,我更是強烈地感受到了實干苦干,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于成龍精神的發(fā)揚光大,感受到了呂梁有一支好的干部隊伍,有傳承勤勞敦厚、誠信向善民族品格的人民,干群勠力同心,正是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磅礴力量。
落筆到此,眼前浮現(xiàn)《如夢磧口》實景演出中《走西口》的感人畫面,耳畔回響著我喜歡的分別由郭蘭英和彭麗媛演唱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以及中國愛樂樂團演奏的由鮑元愷編曲的同名弦樂曲,如果說,產生于晉西北的河曲和陜北的府谷一帶,流傳于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的這首歌,反映了河曲人過去“走西口”(“走口外”)到內蒙古后套一帶謀生,或攬長工,或下煤窯的歷史真實,妻子送別丈夫,一行歌,一行淚,是痛苦生活和真摯愛情的鄉(xiāng)愁,那么,如今令人魂牽夢縈的呂梁鄉(xiāng)愁,則是勤勞﹑樸實﹑善良﹑誠信的呂梁人,在新時代傳承呂梁精神,走出大山,走向祖國四面八方,在實現(xiàn)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這份鄉(xiāng)愁,因為愛心,因為誠信﹑勤勞和專業(yè),因為以世界為家,注定會傳唱開并流傳下去。
祝福呂梁。
龐儉克,中國作協(xié)會員,編審,曾任漓江出版社副總編輯。198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散文集《秋天的情書》《三十歲男人自白》《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龐儉克卷》3種,詩歌《大雪紛飛的時候》等散見于《詩刊》《詩探索》等報刊。《九十九個農民實話實說——〈皇天后土〉的意義》《〈老舍自述(注疏本)〉編輯手記》等書評散見于《人民日報》《中華讀書報》等報刊,編選有《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集短篇小說卷》《老舍作品集》(小說散文兩卷)及中希互譯圖書出版合作項目《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等11種。曾獲第八屆莊重文文學獎(1995年度)、中國作協(xié)嘉獎(1998年,策劃編輯的散文集《皇天后土》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第二屆廣西文藝銅鼓獎、第三屆冰心散文獎(2004-2006年),“廣西文藝十三年成果展”入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