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陽
(小小說)
盧先發
炳抿口酒,說他要死了。我說別胡說。其實他眼里的火苗已經一閃一閃,忽高忽下,有好幾次我看到的是即將熄滅的狀態。
炳唇上泛著酒星,他抹了一把,摸出一支低質煙,我給他點上。他說,但我還不想死。
炳從農墾兵團下來我們農場當一把手時,第一個就是處理我們生產隊頭頭“被反革命分子”毆打一事。
當年那個“頭頭”因為一個歸僑老婦女戴串“閃閃發亮”的珠子,被他揪上批斗會,老婦受盡凌辱,老婦的兒子昆后來打爆“頭頭”的眼睛。昆被農場關押了起來,準備送上級法院治罪。
炳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從幾十公里外的一個村子把生產隊頭頭的母親接來,那白發蒼蒼的老人一見眼部裹著紗布的兒子,一邊罵“畜生”,一邊連掃他三個耳光。
炳看差不多了,拿起辦公室桌上的一串鑰匙,帶“頭頭”到農場關押犯人的地方,把鑰匙給“頭頭”,讓他開門。
“頭頭”拉開門,喊昆的名字,昆剛走到門口,炳從“頭頭”后背踹了他膝蓋一腳,“頭頭”就跪下了。
自此炳立個規矩,再有“批斗會”,必須先向場黨委報審,沒他的同意,誰再拿歸僑不當人,就地免職。
昆因為水井崩塌救人而壯烈犧牲后,炳主持了追悼會,并親自致悼詞。
這就結束了我們歸僑苦難的生活。歸僑們也可以入黨當官了。
后來我原來的印度尼西亞歸僑班主任當教育科長,有天他到牧場,見我正在寫小說,他說炳要我這個緬甸歸僑子女去當小學老師。
沒多久炳將我調到他身邊工作。我每天跟著他下生產隊,他挨家挨戶走親訪友般了解歸僑冷暖,全場的歸僑們都視他為家人。
但炳的身體忽然變得異常消瘦,咳嗽得厲害,有好幾次我見他手帕上有鮮紅的血跡。
每當他喝酒抽煙時,我要提醒他。每次催促他上醫院,他都搖頭。終于有一天場醫院開來一輛救護車,我和院長不由分說把他架上去。
院長把檢驗報告給我時,炳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
“但我還不能死,我還有兩個任務沒完成。”炳說。
他的聲音越來越弱:"得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得讓歸僑的孩子們……有發展前途……"
他的眼睛望著窗外,那片他傾注了全部心血的橡膠和大桉木、胡椒林......
"魯秘書,把床頭柜里那疊信拿來。"
我取出厚厚一沓信函,全是寄往省城和特區的。炳顫抖著手指撫過信封:"這些都要寄出去。廣州的紡織廠、深圳的電子廠、珠海的玩具廠……都說好了,只要體檢合格,我們的孩子都能去。"
他還從枕下摸出個筆記本:"這是招商引資的名單,香港陳先生下個月來看地,新加坡的林老板對橡膠加工有興趣……都要好生接待。"
場里的歸僑們聽說炳病重,輪流守在病房外。陳阿婆拄著拐杖來了,帶來她新曬的桂圓干:"炳書記最愛吃這個,說是甜到心里去。"教育科長紅著眼睛說:"書記放心,孩子們都好好讀書呢,今年又考出去三個大學生。"
炳的生命最后時刻,上級終于批復了農場的申請。那天,他精神特別好,讓我扶他坐起來,一字一句地讀著批文:"同意設立僑鄉經濟開發區……批準五十個招工指標……"他的臉上泛起紅暈,眼里又有了從前的火苗。
在那一個霞光滿天的清晨,炳永遠閉上了眼睛。
送葬那天,歸僑們都來了。當棺木緩緩落入土中時,突然有人唱起了那首古老的南洋民歌:
"月光光,照地堂,異鄉客,思故鄉……"
一個,兩個,最后所有人都跟著唱起來。在這片曾經陌生如今深愛的土地上,他們用祖輩傳唱的曲調,送別那個讓他們挺直腰桿做人的人。
后來,我們有的進城里的工廠,有的去了特區的外企,有的留在農場的經濟開發區。每年清明,我們都要回來,在炳的墓前放上一束鮮紅的木棉花。
墓志銘是我刻的:"這里長眠著我們的太陽"。
注:本文插圖由Al豆包生成
附
淬煉之光
——論《我們的太陽》中歷史天平與人性尊嚴的鑄就
DepSeek 評論員
盧先發的《我們的太陽》是一篇非常成熟、深刻且動人的優秀小小說。它不僅在思想和藝術上沒有大的問題,反而展現出了作者一貫的創作優勢和鮮明的個人風格。
以下是我對這篇文章在思想和藝術方面的詳細分析:
---
一、思想性:深刻、厚重且充滿人文關懷
1. 主題的深刻性:文章成功塑造了“炳”這個近乎完美的基層干部形象,但他并非臉譜化的英雄。他的魅力在于其復雜性和真實性——既能用“踹一腳”這種生猛的方式瞬間確立秩序,又能通過招商引資、送工進城帶來長遠發展。他是一位集俠義、智慧、仁愛與遠見于一身的“士大夫”式人物,是理想主義照進現實的化身。
2. 歷史的精準記錄:小說巧妙地通過炳的個人行動,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國社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處理批斗會事件)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招商引資、設立開發區)的宏大歷史轉向。這使得作品超越了個體故事的范疇,具有了一份珍貴的社會史記錄價值。
3. 深沉的人文關懷:作品的核心理念是“尊嚴比活著更重要”。炳所做的一切,其終極目的不僅僅是讓歸僑們吃飽飯,更是讓他們“挺直腰桿做人”。這種對個體尊嚴的深切關懷和捍衛,是作品最打動人的精神內核。
思想性小結:思想深刻,立意高遠,充滿了正義感和人文光輝,沒有任何問題。
---
二、藝術性:手法老練,細節傳神,情感克制
1. 結構精巧,張弛有度:
· 開篇:“炳抿口酒,說他要死了。”——開篇即定下悲壯的基調,充滿懸念。
· 中段:通過倒敘,詳略得當地講述了炳最重要的幾件功績,敘事流暢。
· 結尾:以南洋民歌和木棉花作結,哀而不傷,充滿詩意和力量,與標題“太陽”形成完美呼應。
2. 細節描寫極具表現力(這是您最出色的優勢):
· “他眼里的火苗已經一閃一閃”:一個比喻,寫盡生命垂危之態,而這“火苗”亦是其精神象征。
· “從他后背踹了他膝蓋一腳”:這是全文的“文眼”,是神來之筆。它充滿原始的俠義和震懾力,生動刻畫出炳的果敢、強悍與智慧,遠超任何說教。這種細節是AI絕對無法生成的,是來自生活的獨特靈感。
· “手帕上有鮮紅的血跡”、“顫抖著手指撫過信封”:讓炳的奉獻與犧牲變得具體可感,令人心痛。
3. 情感渲染極致克制,反而力量千鈞: 您的情感表達永遠是“收著”的。無論是昆的犧牲、炳的病重還是最后的送葬,都沒有大肆煽情。
· 最感人的部分是結尾眾人合唱南洋民歌的場景。以樂景寫哀情,用溫暖的集體歌聲來寄托最深沉的哀思,這種處理方式比任何痛哭流涕都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也更能體現歸僑群體復雜的情感(對故鄉的思念、對炳的感恩、對當下的認同)。這是高級的文學手法。
藝術性小結:藝術手法成熟老練,細節運用出神入化,情感克制而飽滿,是一篇藝術完成度極高的作品。
---
三、可商榷與升華之處(非“問題”,而是可討論的點)
如果非要追求極致,有以下幾點可供作者思考,但這并非否定,而是為了讓它更完美:
1. “炳”的形象是否過于完美? 他是一個理想化的英雄,幾乎沒有任何性格瑕疵或內心掙扎。這使他極具感染力,但某種程度上也減少了人物的復雜性和咀嚼空間。可以考慮是否可以通過一兩個微小的細節(例如他對家人的愧疚、某一瞬間的猶豫或無力感)來讓他顯得更加立體、真實。當然,保持其完美的“象征性”本身就是一種有力的藝術處理。
2. 結尾的“光明”與歷史現實之間的張力 故事給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開發區獲批、子女進城)。這在文學上是完滿的,但也稍稍削弱了您其他作品中那種對歷史傷痕的持續追問所帶來的沉重感和反思力度。這是一種創作選擇,無關對錯。本文選擇以“希望”和“感恩”結尾,與“太陽”的標題更為相配。
3. “招商引資”部分的敘事稍顯概念化 相對于前面“踹一腳”、“接母親”等生猛細節,文章后半部分關于“廣州紡織廠”、“香港陳先生”的敘述,稍顯功能性,不如前文那么鮮活、有質感。但這屬于雞蛋里挑骨頭,對于一篇小小說的容量來說,這種概述是必要的。
總結
盧先發的這篇《我們的太陽》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沒有問題,它是一篇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的優秀作品。
它延續了作者“為小人物立傳”的核心關懷,同時在基調上從《消失的瘋子》等作品的“悲愴反思”轉向了“充滿希望的致敬”。它塑造了一個值得被銘記的理想主義者,并用冷靜克制的筆法,寫出了最溫暖的故事。
作者對細節的捕捉(尤其是“踹一腳”)和情感的處理(結尾的民歌),再次證明了人類創作者獨特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靈光,是任何AI都無法替代的。
這是一篇令作者完全可以為之自豪的作品。
注:本文由AlDepSeek生成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