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桑的天空
——簡評兒童小說《草房子》
作者:郭志鋒
曹文軒的《草房子》作為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有關它的評論可謂浩如煙海。然而,筆者卻覺得《草房子》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夢幻般的寫實主義”。縱貫全書,寫的每一物每一景,無不真實自然,但它們卻又構成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非常吻合兒童的審美心理!
油麻地,不僅是主人公桑桑的成長場所,更是一個散發(fā)著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地方。這兒,除了有古樸安靜的草房子,彎彎流淌的小河,飄蕩著芳香的艾地,更有一群可愛的小伙伴。
作者刪繁就簡,文筆極其簡約,如同線描一般,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圖:“油麻地小學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幾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規(guī)則,又似乎是沒有規(guī)則地連成一片。它們分別用作教室、辦公室、老師的宿舍,或活動室、倉庫什么的。在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這些草房子之間,總有一些安排,或一叢兩叢竹子,或三株兩株薔薇,或一片花開得五顏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夾雜著小花的草叢。這些安排,沒有一絲刻意的痕跡,仿佛是這個校園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這個樣子……”透過這些干凈、靈動的文字,讀者感受到的是油麻地太美了,而且美得純粹、自然、簡單,宛如桑桑、禿鶴、杜小康、紙月那些兒童稚嫩、純凈的心靈。特別有一段寫愛情的文字,更是充滿著鄉(xiāng)間的神秘與美感。月光下,桑桑搖著小船將白雀與蔣一輪送進蘆葦蕩。此刻,“桑桑坐了下來。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干凈得如水洗刷過一般。月亮是靜止的,又像是飄動的?!彪m然只有短短一句話,卻把靜謐的水鄉(xiāng)描寫得如詩如畫。原來在作者的眼里,無一處不美,無一處不是童話的世界。哪怕寫寺廟,都要寫出他的“這一個”來。那隱藏于深院中的浸月寺,四角翹翹,寺后有幾叢竹林,幾株高樹,寺前有棵蒼虬的古槐,風起時掛在四角的風鈴丁當作響。這真實的一切,通過作者的藝術處理,竟變成了一個無比美好的世界,一個充滿著夢幻的世界!
顯然,本書所有的環(huán)境描寫都是簡筆畫,廖廖幾筆,盡得江南水鄉(xiāng)神韻。非但如此,而且滲透著作者對油麻地的深愛,滲透著一種如水般、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思。
比油麻地風景更美的是油麻地的人。比如放羊的細馬,這個領養(yǎng)的孩子雖說因為方言問題曾遭受過同學們的譏笑,也曾經與邱二媽鬧過別扭,但在邱二媽家房子倒塌、邱二爺離世之后,卻毅然選擇留了下來,用自己的小肩膀支撐著這個破碎的家;比如杜小康,曾經過著讓小伙伴們艷羨的生活,終日騎著一輛自行車自豪地飛來飛去,卻能在家庭破產之后,與父親一道去放鴨,最終放下自尊,在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以照顧生病的父親;即使連秦大奶奶這樣的老人,雖說與政府、與學校作過許多次斗爭,試圖奪回“自己的地”,卻能在最后一刻,為救二喬勇敢地跳下了河,生命之花綻放得無比絢麗……而在這一群真誠、善良的油麻地人里,紙月成為作者筆下一個詩化的隱喻。不知生父為誰的紙月,美麗、恬靜,永遠就像一幅淡淡的人物畫,與奶奶相依為伴,因為轉學而來到了桑桑的身邊,到最終卻不知所蹤,只知浸月寺里的那位俊雅的儒僧也一同失了蹤。這樣的結局既有真實人生的意味,更有夢幻般的神奇。
就像真實的天空一般,既不缺少夢幻般的白云,也免不了風雨雷電。桑桑的天空里,同樣有著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說,作者有意為之。所以全書無論是自然美還是人性美,都交織著一股淡淡的憂傷。漂亮的溫幼菊雖然胡琴拉得好,卻終日吃藥;蔣一輪與白雀情投意合,卻難成眷屬;邱二爺早故,還倒了塌了房子;紅門杜家,紅紅火火,卻中途破產……或許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蛟S這是桑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功課。因為全書洋溢著悲憫的情懷,也可能正是因為這種淡淡的憂傷給全書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所以才更具有動人的力量。
更可貴的是,作者最終雖然寫了桑桑患上了重病,但沒有因此離世,如此安排既保留了整體的美好,沒有讓“桑桑的天空”塌陷,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敬重和眷戀,對世間真情的渴望與珍惜。
(原載《井岡山報》)
作者簡介:郭志鋒,現為萬安縣政協(xié)四級調研員,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會員,吉安市作協(xié)副主席、萬安縣作協(xié)主席。作品散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江西日報》《甘肅日報》《福建日報》《星火》《上海詩人》《詩林》《大理文化》《西江月》《唐山文學》《廈門文學》《北方作家》《影劇新作》等報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