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世致用的民間學術研究范式
——評葉志強先生《明清時期佛山古鎮社會經濟與民俗研究》
作者:曾大興
我以為,今天的中國學者,就其人事隸屬關系、學術研究的特點和學術評價的取向而言,大致可以分作兩類:一類是高等院校和官辦研究院、所的學者,可稱高校型學者;一類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學者,可稱社會型學者。《明清時期佛山古鎮社會經濟與民俗研究》一書的作者葉志強君,就是一位社會型學者。土生土長的背景與長期的基層工作經歷,使得他對佛山的歷史和文化有著豐富的體認和深入的了解,因此他這本書所收錄的論文和高校型學者的相關論文相比,就有了自己的鮮明特色,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一是知識面廣。全書15篇論文,分別探討了明清時期汾江河的紐帶作用、河涌疏浚、制陶業、十三行與海外貿易、鄉勇團練制度、霍韜及其《霍渭崖家訓》、倫文敘詩文、龐嵩心學、梁園與清暉園、祠堂廟宇的壁畫、書院和社學、鄉飲酒禮、信仰崇拜、傳統節慶和廟會等15個問題,從現代學科的角度而言,則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哲學、文學、美術、教育、民俗、宗教等10多個學科,如此寬廣的知識面,這是長期在象牙塔從事經院式研究的高校型學者所不能及的。中國傳統的學術原是不分科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受西方的影響,引進了現代意義上的學科。但是在20世紀上半葉,許多學者的學術研究仍然是不分科的,多是一種綜合性的研究,或是一種多學科的研究。1949年以后,由于受蘇聯的影響,學術不僅分科,而且分得越來越細、越來越窄。例如文學這個學科,要分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等多個二級學科,而在古代文學這個二級學科里,又按朝代分為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和元明清文學,或者按文體分為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等。這種細分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研究先秦兩漢文學的人不了解魏晉南北朝、唐宋和元明清文學,研究詩的人不懂詞、散文、戲劇和小說。至于研究中國文學的不了解外國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不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就更加普遍了。這種狀況在高校早已司空見慣,或者被視為情有可原,可是在社會上的有識之士那里,就成了一個笑話。如此狹窄的知識面,如何能把文學研究深透,螺螄殼里真能做道場嗎?因此這種人寫的文學批評論文,不但作家不看,讀者不看,甚至連同行都極少看。有人戲稱只有兩個人看過,一是作者自己看過,一是編輯看過。葉君不是這樣,他不在高校工作,不在象牙塔內,而是到了社會上,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做了一位社會型學者。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一專多能,是“黨叫干啥就干啥”,因此他們要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和要求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這樣他們的知識面就比較寬。他們的文章往往是因工作需要而寫,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現實問題而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不會只有一兩個人看。因此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與多方面的社會需求成全了葉君。
二是視野開闊。這些年來,我讀過不少人研究嶺南歷史文化的文章,他們多是就嶺南說嶺南,就廣東說廣東,就廣州說廣州,就佛山說佛山。例如嶺南畫派如何好,廣東音樂如何好,廣州的“三雕一彩”如何好,佛山的陶瓷和剪紙如何好,等等。他們很少把這種繪畫、音樂、“三雕一彩”、陶瓷、剪紙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同類藝術樣式進行比較,不能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探討嶺南文化的特點,因此他們的文章就說服不了中國其他地方的讀者,只能是自說自話。葉君不是這樣,他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例如他在探討“明清時期佛山鄉勇團練制度對社會治安的影響”這個問題時,首先就追根溯源,探討“中國鄉勇制度的起源與發展”,然后才講佛山的鄉勇團練制度;在探討“明清時期佛山的鄉飲酒禮風俗”這個問題時,先講“鄉飲酒禮是我國自古有之的一種宴飲風俗”,然后再探討“明清時期佛山地區鄉飲酒禮的內容與形式”及其“對鄉村民風教化的影響”;在探討“明清時期廣府地區書院和社學對嶺南心學傳播和人才培育的影響”這個問題時,先講“中國書院文化的歷史與傳承脈絡”,然后再講“明清時期廣府地區書院和社學的類型和傳承”“書院、社學的發展對廣府地區文化傳承的作用和意義”。這種從大處說來的思路,視野既開闊,也容易把佛山的相關特點講清楚。
三是接地氣。作者所探討的問題都是明清時期佛山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問題,都是歷史問題,但是他的落腳點多在現實,多在當下。例如在探討霍韜的《霍渭崖家訓》時,專門有一節論述“渭崖家訓對現代家風教育和社會教化的現實意義”;在探討龐嵩心學時,專門有一節論述“龐嵩心學思想對嶺南心學的貢獻和對當代嶺南精神的啟示”;在探討明清時期佛山的書院和社學時,專門有一節論述“中國傳統‘書院文化’對當今教育和辦學的啟示”;在探討明清時期佛山的鄉飲酒禮時,專門有一節論述“鄉飲酒禮對當今鄉村新風俗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的積極意義”。嶺南傳統的學術研究都有一個經世致用的目的,但是這個目的在今天被許多學者忽略了。尤其是許多高校型學者,他們的研究,似乎就是為了拿學位、評職稱、獲獎,甚至是為了通過考核,真正視學術為生命的人是不多的,真正用學術為社會服務的人也是不多的。葉君不是這樣,作為一名社會型學者,他的這些文章,包含著對家鄉的熱愛,他是為了挖掘家鄉的歷史文化資源而寫作,為了弘揚家鄉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寫作,他的這些文章對家鄉的現代文化建設乃至經濟建設都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
作者簡介:曾大興,筆名曾非曹,湖北赤壁人。廣州大學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詞學與文學地理學研究,學術專著主要有《柳永和他的詞》《詞學的星空》《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文學地理學研究》等。現任教于廣州大學,先后任廣州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文系主任,現為人文學院文學系教授、廣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文學地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明清時期佛山古鎮社會經濟與民俗研究》著者簡介:葉志強,是中共佛山市禪城區委黨校副校長、佛山市百姓講師團成員,禪城區講師團成員,佛山大學兼職教授,創業導師,佛山市“五個一”工程獲獎者、高級政工師。著有《新時代縣域法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互聯網+政務》《基層行政服務效率提升的“一門式”探索》《禪城華僑華人簡氏》《石頭村志》《知行求索集》《古典詩詞三十題》等多部專著。本書已由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發行,佛山惠景書城有售。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