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農民畫的萌芽、起源和歷史流變
郭志鋒
在江西的井岡山地區,民間繪畫十分活躍。這些繪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但有壁畫、版畫和漆畫,而且還有年畫、烙畫,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間剪紙。由于繪畫流傳范圍廣,參與人群多,遂逐步形成一種具有獨特藝術特點的繪畫形式,謂之“農民畫”。
而萬安縣的農民畫,作為其中的一枝奇葩,萌芽于民間、起源于日常生活,經歷了創作技法由簡單到復雜、創作藝術由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和欣賞。
一
農民畫的萌芽,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1950年,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
動和大躍進運動,對農民實施了徹底的社會政治動員,目的就是為了改造農民的思想觀念。為了尋求更加便利、有效和適合于農民和農村的宣傳手段,“壁畫運動”應運而生。各地紛紛選派文化骨干下到農村一線,培訓農民繪畫作者,進行“壁畫”創作,和“壁畫運動”幾乎同時展開的還有“新民歌運動”和“新年畫運動”等。所以,從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是一個政治宣傳藝術輩出的時代,就在這樣政治氛圍里,“壁畫”創作漸漸演變成一種新的民間繪畫樣式——農民畫。
當時,聞名全國的有所謂的三大農民畫之鄉:陜西的戶縣、上海的金山縣和吉林的東豐。萬安農民畫同樣起源于這一歷史時期,許多農民在這一有限的藝術空間里找到了創造自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和途徑,為農民尋求社會藝術化理想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那時涌現出來的農民畫作品極多,但由于大多數以墻壁作紙,畫在室外,因此留存下來的卻極少,不說不是一個歷史的遺憾。
二
農民畫作為由農民創作的表現農村的日常生活、農耕生產、田園風光及當地諸多傳統習俗等的繪畫作品,其初始時期主要以農民為創作主體,內容上展示的是農民和農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變遷,更是廣大農民在特定歷史中的“心靈歷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民畫也許比文字記錄的歷史更加生動和形象,也更加接近人的本質和歷史的真相。它通過不同于專業繪畫的獨特藝術語言創造了宏闊、大眾、通俗的民間美術。依據這一視角,萬安農民畫的發展歷史大約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初創時期、成形時期、成熟時期。
1、初創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年的社會主教育運動和大躍進運動,產生了以江蘇邳縣陳樓鄉農民的“壁畫運動”代表,接著又出現了河北束鹿、甘肅慶陽等先進典型,中國民間的文化一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交匯和大繁榮。井岡山下的萬安縣,自然也不例外。一大批文化工作者下到全縣各公社、各大隊,進行文藝大宣傳,或繪畫、或組織宣傳隊,并培訓當地農民作者。那個時候的農民畫創作,完全是為了政治宣傳的需要。農民畫作者自我創作意圖不明顯,大多數是在行政力量的驅動下,根據領導意志進行農民畫宣傳。而且創作構思簡單,或參照繪畫材料“依葫蘆畫瓢”,或簡單構圖,也不講究章法,一切都為了突出政治主題;另一方面,創作技法上,沒有自覺意識,揉合了壁畫和年畫的民間藝術。
對于這一時期的農民畫特點,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先生對此有精彩的概括,他在《每二種模式的誕生》一文中說:“農民在那種特定的歷史氛圍里,把身心皈依于烏托邦式的理想,再聚合為現代神話般的理想圖景。原始藝術的粗獷浪漫,民間藝術的樸拙自由,漫畫的夸張,宣傳畫的直率,還常常夾雜著標語口號的詩歌。用起重機吊起大玉米棒或劃著豆莢渡江之尖的虛構圖景,后來常被認為是‘畝產萬斤’式浮夸的寫照,然而藝術作為情感的形式,它所表達的感情和愿望而非現實,現實固然虛假荒唐,感情和愿望卻虔誠熱烈。因此,當歷史否定了‘大躍進’之后,藝術史卻并不能斷然拋卻‘大躍進’時代的藝術。”
2、成形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指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隨著農民畫創作技法的日趨完善、創作主體的自我意識日趨強化,萬安農民畫漸漸走上了正常的發展道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萬安縣文化館舉辦了首屆農民畫創作培訓班,有意識地組建起一支農民畫創作隊伍。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萬安縣農民畫的創作隊伍達到100多人,并有24位作者加盟中國當代農民書畫研究會,有8位作者成為研究會的理事,1人當選為顧問。與此同時,涌現出一批農民畫優秀作品,有近百幅作品分別參加了市(當時稱井岡山地區)、省、全國級民間藝術類展覽,或在各級報刊發表。此后,萬安農民畫一枝獨秀,漸漸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了影響,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發展足跡。
1985年,有8幅農民畫作品參加了江西省首屆農民畫展;
1987年,有10幅農民畫作品參加了江西省民間繪畫優秀作品展;
1988年,萬安縣和永豐縣農民畫聯展在全地區各縣進行巡展。
這一歷史時期的萬安農民畫無論是創作隊伍還是創作技法,都已基本成形。可以說,此時的萬安農民畫憑著質樸的藝術風格,獨有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已經引起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并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所接受。這支隊伍以肖小銀、劉玉鳳、陳上智、羅昭勇等為代表,顯示出不俗的創作實力。而這一時期的農民畫作品在構圖、著色、線條的運用上等方面,都展示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創作風格。他們不向所謂的“學院派專家”靠攏,也不受西方美術造型體系的污染,既繼承傳統精華,又脫胎于歷史窠臼。
總體而言,他們以民間繪畫技法為基礎,把傳統的漆畫、壁畫、年畫技法融為一體,甚至還接納了剪紙、繡花中的精華,從而創造出有別于其他地方農民畫的獨有作品。
也就是說,萬安農民畫作者不受眼睛所見事物的局限,不受透視法的束縛,獨出心裁,運用自如,把心中最感動的事通過畫筆和色彩,以最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
歸納起來,萬安農民畫在成形時期,就已表現出三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在構圖上求全求滿,認為滿就是完整,就是吉利,就是美;不強調景物合乎實際比例關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代表作品如《歸心似箭》、《樂在其中》、《大年三十宰豬忙》、《江南魚米鄉》等。
第二個特點是色彩艷麗,認為大紅大綠就是大吉大利。故大青、大蘭也是常用色,但繪畫作品卻給人紅而不火、綠而不俗、甜而不膩的感覺。從著色上看似乎不合理,其實理在其中。他們利用色彩語言,強調對比差異,是生活心態和生產理念的宣泄,也是對生活的贊頌和向往。代表作品如《屋里屋外》、《一船魚兒一船歌》、《家業》、《甜》等。
第三個特點是畫面裝飾性強,講究對稱,四平八穩,畫面清晰。如《奔小康》、《孔雀戀歌》、《新娘》、《等舅》、《美麗的羅塘南壩洲》、《龍鳳爭霸》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3、成熟時期:
這一時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算起,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農民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農民畫逐步走上了與民間美術相結合、與專業美術相結合的發展路子。一方面,農民畫保持農民畫家特有的風格和特色,既有自身的民間歷史積淀,畫出了農村生活情節和場景,反映了農家生活和農民的未來理想;一方面,許多農民畫作者接受了專業美術家的指導,也有一些曾有鄉村生活體驗的專業畫家參與到農民畫的創作,從而讓農民畫創作呈現出五彩紛呈的局面。
1998年,萬安縣有5幅農民畫精品參加了江西省民間藝術之鄉精品展;肖小銀和劉玉鳳的作品被選做此次展覽的宣傳折頁,江西電視臺對劉玉鳳的作品《車出黃金千萬擔》進行了專門介紹和評析,一時引起轟動。2001年,萬安縣有8幅農民畫作品參加江西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結果一幅作品摘得二等獎,三幅作品摘得三等獎,還有一幅作品榮獲優秀獎。2002年,萬安縣有三幅農民畫作入選參加“中國·秀洲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展覽結束后全部入選《中國首屆農民畫藝術節獲獎作品集》一書。值得慶祝的是,經梁書中國畫藝術館的策劃和縣文化管理部門的配合,2011年由山東美術出版社推出了《江西萬安農民畫集》,收錄了農民畫家許明漢、陳貴松、陳上智、李香山、羅昭勇、匡奕律、羅萬安、劉平生、肖小銀、匡小兵等八位畫家的88幅農民畫作品。
這一時期的萬安農民畫其基本的創作思維方式符合一般的藝術規律,既是一種充滿感情、合乎藝術邏輯的創造性形象思維,又是一種和民間藝術息息相通的混合思維方式。從藝術風格來看,萬安農民畫構圖奇美,想象豐富,手法簡練而夸張,用色大膽,展現出濃郁的民間氣息,富有藝術感染力和哲理。而且造型更加洗煉動人,色彩更加艷麗明快,喜慶的裝飾風格也更加顯著。從創作內涵看,這些農民畫作者雖然有些脫離了田間勞動,但多年的形成的農民思維總是讓他們以飽滿的鄉情,將農村、農業、農民作為繪畫主角,反映的多是鄉村生活風俗和地方風土人情。應當注意的是,當下的農民畫家已將新農村建設和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作為創作新題材,從不同的側面表現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嶄新面貌,表現了新時代里的新農民的所思、所想,從而煥發出新的創作活力和創作激情!
(原載《光華時報》,后被百度錄入,得到廣泛傳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